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同时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全面对水和水利工作的重要论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专家李佩成从事水利事业,特别是在农田水利事业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方面工作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已半年,其落实情况如何,《科学时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科学时报》:中央文件中为什么对水和水利事业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李佩成: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关于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最早的论断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曾经深入人心,也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特别是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但后来一个时期由于对粮食储备过分乐观的宣传,以及对“灌溉浪费水”的过多指责,使社会对水利事业,尤其是灌溉事业产生轻视,直接危害防旱抗旱和粮食安全。
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看待水利对农业发展的保证作用。
第一,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除了中国人自己,谁也解决不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粮则乱”。因此,中国必须做到农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第二,人均耕地少,减幅大,要实现稳定增产,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产。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量的33%。按现在常说的保住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也不过1.35亩,比之60年前的2.27亩减少40%。
第三,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是灌溉,但灌溉长期被放松,灌溉面积有减无增,效益下降。我国灌溉有效面积曾达到7.3亿亩,在不到耕地1/2的灌溉面积上生产出75%的粮食,90%以上的经济作物,灌溉的增产和稳产作用显而易见。
第四,灌溉水包括灌区地下水受到污染,造成村民饮水困难。不仅庄稼受损而且人饮条件恶化,如何扭转灌区环境的恶化形势,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无论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还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正当其时。
《科学时报》:既然一号文件十分重要,那么应当怎样落实?
李佩成:水利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强项,我国的都江堰、郑国渠(泾惠渠)都是举世闻名的,解放后的60年间成就更大。因此,落实一号文件应认真对过去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在战略方面。
对过去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重大工程建设,要重新研究评价。这种基于反思的决策在国外已有先例,美国曾对500多座有害库坝进行了拆除。
又如我国提倡节水,本意是好的,但概念有些模糊。什么叫节水,单喊节水而忽视养水,能不能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命题不清,便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我国准备在10年内拿出四万亿人民币用于水利建设,其中相当部分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用好它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可以预见,在中央如此重视之下,迎来的必然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水利高潮。应当在不同层面进行总结,从乡、镇、县、市直到国家。要把农田水利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带动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水利工程不是一个单一的涉水工程,要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光靠水利部门一家是不行的,还需要农业、牧业、林业等各部门的群策群力,团结协作。
《科学时报》:水利建设也有利害得失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怎样才能防止它的消极面?
李佩成:次生盐碱化、渍涝灾害、地沉地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河湖萎缩甚至地下水枯竭,井枯泉涸……这些灾害常常都与不科学的水利建设有关,最典型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西安市大量抽取地下水曾使地沉地裂,雁塔倾斜;中亚咸海萎缩引发大面积的沙漠化,是由于过度截取阿姆河和锡尔河补给来源的结果;我国新疆、内蒙古一些绿洲的消亡是由于河流上游过多引水所致;许多河湖的污染直接与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工程有关。
因此,在规划和工程建设中要特别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两面性,充分调动其积极面,努力限制其消极面。
《科学时报》:您是农田水利专家,又是工程院农业水土工程方面的院士,对现今的农田水利建设,您有何看法?
李佩成:要把强化生态文明灌区建设作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战略决策。
所谓建设生态文明灌区,就是以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为依据,以包括引水、用水、管水在内的先进生产力为手段,因地制宜地对灌区内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进行保护、修复和改造。
过去,由于片面理解和执行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重视庄稼用水而轻视了人饮工程建设,造成“大水门前过,群众没水喝”的不协调局面,灌区不少群众喝不到干净可靠的水,这在近年南方的灾害中表现尤为突出。
《科学时报》:目前我国还有大面积的旱地,您认为如何处理好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的关系?
李佩成:在我国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长期存在孰优孰劣的争论,有时甚至影响决策。
我国旱作耕地面积约为7.575亿亩,与灌溉农业面积相当,随着旱农技术的进步,旱地农业已成为农业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蓄水保墒、高效用水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技术。现代灌溉农业应当学习和吸纳适用的先进技术,旱地农业也应当吸取灌溉农业中的有用技术,“能走水路走水路,能走旱路走旱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灌区水利工程还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需要研究解决的科学难题。应当深入农村,面向实际,产、学、研相结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新形势的需要,要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系统研究,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延展,深度的不断加大,促进农业水利(农业水土工程)在理论上得到创新,在应用上取得飞跃。
《科学时报》 (2011-07-0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