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20 8:59:04
选择字号:
女科学家任咏华: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一直将化学家比喻为艺术家,以创新意念创造新事物。我总是因自己是一名化学家而感到幸运和骄傲。”
 
“我觉得自己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我可以完全不休息工作一整天;如果非常放松,我反而会感觉很不自在,所以家人经常和我开玩笑说,你需要回到实验室,去闻一闻化学药品的味道了。也许,我是个离不开化学品的人。”在节奏迅捷的电子音乐中,任咏华抱着一大摞资料,肩挎一个大书包,先攀爬一段长而陡峭的台阶,然后乘坐电梯笔直上升,经几十步短短的缓路后,接着又是一段经仰视才能望见尽头的台阶,到了顶端,方找寻要去的办公室……这期间她不时看看左手手表。由欧莱雅制作的短片在土豆网上点击率迅速上升。或许,很难用文字向没有看过这条短片的人描述任咏华。
 
她的步伐和语速比一般人快,她说自己属于性急一族,总想要快把手头的事情办妥,但对于作研究却有难以言说的耐性。
 
任咏华是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今年初,她在法国荣获第13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成为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和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叶玉如之后,第三个摘得该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2010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大会把本届评选主题定为“女性与化学”。
 
这让任咏华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此前,她不为公众熟知。2002年她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时候,个子娇小的她只是站在边上,而站在中间的艺人陈慧琳才是媒体追逐的对象。
 
2001年,38岁的任咏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祖籍广东鹤山的无机化学家,至今保持着中国最年轻的女院士的纪录。
 
2005年,任咏华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仅一年后,她又成为首位获得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讲座奖章的华人。
 
2011年4月7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会见任咏华。白春礼曾担任“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2009/2010”国际评审委员会成员,他在接见仪式上表示:“任咏华教授能够获此殊荣,显示了中国化学界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我也是从事化学研究的,化学其实在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将继续为人类解决各种挑战。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证明中国的科技实力。”
 
同一天,她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向化工学院的莘莘学子讲述她的能源人生。她面容清秀、气质温婉,腹有诗书气自华,穿着得体的黑西服套装,里面配着明黄色衬衣,不过仍是素描朝天,仍是保持了20多年的一丝不苟的短发。
 
无论是短片,还是作报告,任咏华都是用流利的英语,她不无害羞地解释说:“因为我普通话不好。”而说粤语显然又不合时宜。
 
努力:每天在实验室快乐工作10小时
 
“化学于我不只是工作,还是兴趣,是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任咏华说。
 
香港人大多重商重利,所幸任咏华生在一个开明的中产家庭,父亲是香港大学毕业的土木工程师,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修科目,而且从来没有质疑过她走科研之路的决心。“我从小就对很多事物都感好奇,小时候经常都会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为什么会有彩虹等问题。”
 
少时的任咏华跑步、画画、朗诵样样不行,在拔萃女书院读书时成绩只能算中上。她背书很差,同学背一两次就会,她却要背很多次。
 
凭借勤勉之功,她同时获得医学及药剂学录取,但没有选择念有“赚钱科”之称的医科,一心只去港大读化学。
 
“我选读化学是因为喜欢从事客观理性的分析工作。人们总认为化学家制造污染、毒物,其实这是一个靠化学才能正常运转的世界。” 任咏华说。
 
香港大学学士毕业后任咏华决定留校,只用了3年就拿了化学博士学位。每天至少在实验室工作10多个小时的作息习惯,也在那时确定下来。
 
全天埋头在实验室里,穿梭在试管、烧瓶、仪器和学生之间,与化学朝夕相伴,或失败或平淡地作研究,任咏华还能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因为在这里,可以做一些你自己很喜欢做的事情,我都很享受,不一定非要获得怎样的成果。”
 
梦想:研发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
 
很多人认为香港只是一个金融中心,很难开展基础研究,而任咏华硬是做出了世界级水平的科研。“只要你有这个决心,有这个毅力,就可以做出一些国际水平的科研。”
 
1988年,年近24岁的任咏华从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那时候新创的应用科学系的实验室基本上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试管和玻璃瓶都不多。任咏华就从买玻璃瓶开始。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拿到香港研究基金局第一笔资金的情形,差不多80%的资金用来买一台测荧光发射的仪器。“钱都花在这个基本的仪器上。当人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希望条件能够尽量好,不愿意受到条件的限制。”
 
凭任咏华的资质,完全可以找一个研究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去作研究。但她却认为“没有一个完美的环境”。“或者说,科研条件并不是你能不能出成果最重要的原因。安定地去工作,专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对自己负责任,这是最重要的。否则有最好、最复杂、最精密的仪器也不一定做最好的东西出来。”任咏华说。
 
现在,全球每年的能源需求约为13万亿瓦。到2050年,人类的能源需求量将额外增加14万亿至20万亿瓦。在追逐自己化学梦想的过程中,任教授一直坚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认为,地球正面临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机,研发出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当务之急。
 
在多年的科研道路上,任咏华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名为有机金属化合物这一类用途广泛的光敏材料上。依托核心的金属类型和周围有机分子的性质,光敏材料能以各种不同的波长和效率吸光和发光,她研发了具有独特的光吸收性能的几种物质,有助于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能够应用在低耗电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灯泡,以及太阳能发电板的吸光物料上。传统钨丝灯会将很大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浪费掉,但涂上分子功能材料的白OLED灯管则可大大降低这种无谓的消耗,将电能高效转化为光能。与一般的钨丝灯相比,使用相同电量,白OLED灯比钨丝灯更光亮,而同样的亮度它则比钨丝灯维持时间更长。一盏8瓦的白OLED灯与一盏60瓦的钨丝灯,其亮度差不多一样。
 
目前,任咏华的分子功能材料尚未投入市场。她表示:“价格及寿命问题还有待解决,我会找出更便宜、更普遍的金属,合成效能更高的分子功能材料。”
 
由于接触到油或重金属离子时会发光,这种材料还可应用于探测石油泄漏或放射污染等环境灾害。在医疗保健方面,光敏材料也可作为化学传感器,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或恶性细胞。
 
“我是一名化学家,可以创造不同的分子,比如,让它们发光或是发出荧光,或让它们能收集阳光,并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我希望这些研究能对人类有影响力,有益处,而非只是牟利。”
 
如今,她成为研究发光分子和太阳能创新技术的国际权威。在她的心目中,化学堪比艺术。“我一直将化学家比喻为艺术家,以创新意念创造新事物。我总是因自己是一名化学家而感到幸运和骄傲,因为化学是一门旨在创造新的化合物的主要学科。我们可以将化学和物理的领域结合以发展新的材料并解决能源的相关问题。另外,也可以结合化学与生物学或医药学来解决疾病和健康的相关问题。”
 
坚持:鼓励年轻人不轻言放弃
 
在很多人眼中,香港是充满挑战的商业化城市,是充满机遇的掘金天堂。香港社会对科研相对比较冷漠,让人们觉得这里不太适合科研。也有不少人对本港的科研能力不自信,认为很难作出世界性的卓越研究。也就在这里,却有着国际上最知名的无机化学合成光化学的研究基地。
 
任咏华师承中科院院士支志明。在繁华的香港,这一对性格沉静的师生被很多人称为地地道道的“港产”科学家。任咏华表示,她毕生的研究事业都在香港发展,香港的科研绝不逊色,包括自己在内已有超过2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而恩师支志明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可见香港研究足与国际看齐!”
 
“我很感谢我的博导支志明先生,是他让我明白科学并无性别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任咏华说。
 
在作研究的同时,任咏华还曾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任。她认为培养年轻一代非常重要。她希望用自己对科学的态度来激励那些在香港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有较高的情商,这样就不会轻易放弃,如果你的试验失败了,你必须要搞清楚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这是最重要的。”任咏华说。
 
任咏华已经先后带领了超过50名博士、博士后学生从事研究。她坦言,年轻人对科研并非没有兴趣,“在香港做科研,被人认定为‘怪怪的’在所难免,但如果志向真的在此,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不要有太多包袱和顾虑。我希望青年人对喜欢的东西,或称理想,要有坚定的意志去追求,保持一份执著。科研的过程能锻炼人的意志及精神。我常跟学生说,即使以后不从事科研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锻炼自己。”此次她获奖所得的10万美元大部分都会放在研究中,与团队共同分享这一荣耀,感谢学生们和自己并肩作战。
 
任咏华经常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反问学生,要他们肯定验证过程没有出错。“我不会看到一点点结果便急着发表,越重要的发现便越要审慎。”她强调,作研究不可性急,一定要花时间反复求证,若最终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结果,宁可不发表,以免影响信誉。
 
平衡:女儿照片摆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
 
搞科研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够耐得住寂寞,不随波逐流,坚守理想和信仰,往往需要付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是女性从事科研,想要获得成功则需要更多的坚持,她们必须直面社会舆论的压力、兼顾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平衡更多的社会关系。
 
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奖项发布会上,有人曾问过任咏华:“你认为男性、女性搞科研有什么分别?”她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分别,因为做科研是不分男女的。”
 
任咏华感慨地说,获得一个专为表扬女科学家而设的奖项,对自己意义深远,也希望借此鼓励年轻人。她认为,女性在科研方面的优点是细心、耐心、专注且意志坚定,一旦“发力”后,更可发挥一种“恐怖的力量”。她笑言,自己可能也是凭着这种“恐怖的力量”,才能克服科研之路上的种种挫折,取得如今的成就。
 
两个女儿的照片始终摆在任咏华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现在她每周都会带一些工作回家,为的是陪陪女儿和家人。家庭和作研究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有了丈夫女儿们的理解支持,才让她能更安心地做研究。她每天早上6点半会先送女儿上校车,约7点前就会到实验室工作。“也许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尤其是我的女儿们都还很小。但是我又想到,她们会更希望有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母亲,而不是假装喜欢花时间去陪她们的母亲。所以,我就是这样,她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我。”
 
任咏华察觉到女儿对科学特别感兴趣,但女儿年纪还小,所以暂时不会刻意为她们安排。不过,她承认自己管教女儿颇为严厉,认为她们应该要有自律和自我克制的精神,要尽全力去把每件事情做好。
 
她同样感到幸运,因为丈夫念博士时也体会做科研的生活,对自己非常包容和支持,家里人也从来都不会给她压力,才能让她做到家庭、事业两平衡。“我婆婆还与我们住在一起,我非常感谢她们的支持。”
 
今年3月初,任咏华在丈夫陪同下赴法国巴黎领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有些人问这是否到达了高峰?我会说这是个新开始。此次获奖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肯定。但是,做科研如果只是为奖项,会令人不能投入作好研究,会失掉科研原本的意义,这对我来说是杂念。”有着科学家一贯理性特质的任咏华对获奖感到欣喜,却没有陶醉于鲜花与掌声中,因为“一山还有一山高”,只希望鼓励自己做得更好。“一分耕耘,有半分收获已经很开心了。”
 
《科学时报》 (2011-06-20 B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