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玲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1-6-11 22:38:24
选择字号:
《科学新闻》:“阴性艾滋病”余波未了
 
虽然自述“阴性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真正更加紧迫的是中国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在大幅度增加,已成传染病死亡“第一凶手”
 
今年4月4日,香港有媒体报道称,患者在感染“阴性艾滋病”病毒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而且症状无法根治。报道指出,内地至少六省市发现该病毒。
 
一时间,舆论哗然,中国卫生部迅速做出回应。
 
4月12日,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否认了所谓的“阴滋病”“阴滋病病毒”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权威机构都没有从这一群体中发现艾滋病毒和其他新的病毒。
 
据邓海华介绍,早在2009年7月,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已经开始启动相关调查工作;2010年1月,又招募了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检测抗体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者未知病毒感染的证据。
 
疾控中心考虑到调查对象的自述症状与XMRV病毒(异嗜性鼠白血病相关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相似,59名调查对象均检测了XMRV病毒,结果为阴性。
 
事实上,疾控中心的调查结果并没有让这些“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满意,他们在网络上组成了虚拟社区,共同来讨论自己的病状,甚至有人不惜用“扎阳”( 所谓“扎阳”,就是用针头在艾滋病人身上扎针,然后再扎在自己身上,还有人直接与艾滋病人性交)的方式使自己变成真正的艾滋病人,以此获得国家免费的艾滋病治疗药物。
 
虽然被认为是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这些“阴性艾滋病患者”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求身染艾滋病的各种“证据”。
 
2011年5月6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首的研究团队对外公布了他们研究的60名自述“阴性艾滋病”感染者的检测结果。
 
钟南山的团队肯定了60名调查对象身上并没有艾滋病病毒检出,但也同时表明该群体存在病原体感染,在6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者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中,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48人,其中EB病毒检出阳性者为33人。
 
虽然钟南山在公布研究结果时也表示,研究过程中过半数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等,但他的研究结果也被解读为“阴性艾滋病”患者的躯体症状并不完全是由心理作用产生的。
 
卫生部随后对钟南山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回应。邓海华称,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至于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所提到的发现了这个人群EB病毒感染检测率达到了55%,这个和他们发病有没有联系。
 
并不罕见的EB病毒
 
在钟南山的研究中,EB病毒被认为是可能引起“阴性艾滋病”感染者自述症状的原因之一。
 
从事病毒研究多年的曾毅院士表示,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3到5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是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这些病症。
 
曾毅解释说,除了EB病毒以外,健康人体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常见的病毒或者细菌,比如这次有研究出来的巨细胞病毒。亚洲人和非洲人几乎是百分之百感染有这种病毒。疱疹病毒人均感染达到80%~90%,包括大肠杆菌,百分之百都有。微生物在人体内可以广泛地存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致病。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教授何大一告诉《科学新闻》:“EB病毒确实可以长期存在体内,引起人体非特定性疾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中国成年人体内已经携带EB病毒很多年,需要一些特殊的检测来搞清楚EB病毒是否为新感染的。”
 
何大一进一步表示,认为“这些所谓的‘阴性艾滋病’感染者,非常可能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症状”是很谨慎和安全的说法。“实际上,在中国发现的这种现象,在20年前的美国也曾经发生过。我们团队曾经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群体的躯体症状确实是由各种疾病造成的,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症状与艾滋病毒或者某种特定的病毒有关。”
 
对于科学家来说,分离和鉴定一种新病毒也都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如果科学家确信没有已知病毒是引起病人症状的原因,研究者将收集病人的各种样本(比如血液、唾液、尿液、粪便、组织等)并在各种的细胞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观察是否有反应发生,而且会进一步验证这种反应是否能够在一系列的培养基中重现。如果确实能够发生上述反应,研究人员就会对培养基做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和技术手段来证明我们所怀疑的病毒是否真正存在。”何大一这样介绍新病毒的鉴定过程。
 
在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邓海华也提到中国也将一批“阴性艾滋病”患者样本送往美国协助调查,但至今还没有发现未知病毒的存在。
 
更紧迫的形势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自述“阴性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真正更加紧迫的是中国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在大幅度增加,已成传染病死亡“第一凶手”。
 
据中国卫生部疫情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报告艾滋病发病15982例,死亡7743例,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名列第一,从2008年开始,艾滋病死亡病例已经连续3年居传染病死亡榜首。
 
发明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何大一也为中国的艾滋病发病率感到忧心,“中国城市男同性恋中艾滋病的传播需要引起人们的警觉。虽然很多人寄希望于能够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开发,但是目前来看,疫苗的研发还是非常困难的。我的团队也一直致力于研究阻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新方法。”
 
即使艾滋病疫苗不断有新的消息传出,但众多的艾滋病研究者仍然认为当务之急是利用现有的资源遏制艾滋病的蔓延,而这其中就包括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她曾经表示,研究新的疫苗和治疗方法很重要,但是遏制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的蔓延,及早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显得极为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吴尊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一项对中国数万名艾滋病病人进行的为期5年临床研究发现,治疗过晚是患者最大的死亡风险因素。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