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访英国科学大臣Willetts:求同存异 促进合作 |
|
随着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逐步强化,为进一步落实双方在科研和创新方面的合作,英国大学与科技国务大臣David Willetts于本周进行了对华访问。其间,Willetts就中英科技与创新合作所面临的问题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科学时报》:有些国家曾将中国对科学以及工程学的投入视为一种压力。你如何看待中英关系,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Willetts:对于英中双方是合作还是竞争关系,我当然认为是前者。因为有证据显示,合作能够让我们两国在国际竞争领域的工作变得更有成效,比如英中合作的论文,比任何一个国家单方完成的论文在引用率方面都要高很多。
《科学时报》:根据英国政府发布的《综合开支评估》(CSR),英国到2015年的科学预算为每年46亿英镑,此举遭到了英国研究人员的强烈反对,随后于今年3月23日公布的2011~2012年度预算,又将预算调整为47亿英镑。请问这一走势对于英国的科学研究,乃至国际科研合作政策,特别是中英科技合作将产生何种影响?
Willetts:从去年开始,由于借贷过多,英国政府已开始紧缩各个方面的预算,对公共开支也进行了削减。但是无论如何,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们还是能够保留46亿英镑的开支,并在未来4年的时间里保持这一水平。所以我们将其称为已经得到完全确保的预算。就这一预算而言,如果科学家或研究人员能够在他们的管理费用或其他额外费用方面再节省一点,抑或进一步提高效率的话,这些钱应该能够满足科研需求。
事实上,后来追加的1亿英镑是一种资本预算,它将更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比如航天、社会科学、临床研究以及生物方面的设备。所以我们说英国的科学预算是完全得到保障的,并且是非常稳定的,而不像有些国家——例如美国——那样开始将预算定得很高,之后再逐渐削减。
至于谈到对国际合作的影响,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变化,而是一种政策上的承诺,即我们的科学预算是非常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并且在科研合作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强。
《科学时报》:作为双方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合作的范例,两国科学家在上周刚刚从北京植物园采集了著名的尸体花的花粉,并打算拿到爱丁堡植物园进行授粉。请问中英科技与创新合作是否会在基础科学或应用科学领域有所取舍?
Willetts: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事实上,英中双方有大量的合作正在进行,并基本遵循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方式是英中双方的科研人员以个人身份,到对方国家进行博士生的研究工作,他们更多地会参与一些公共项目,或是不同研究机构的项目。
另外一种方式,是基于一些项目的合作。事实上,关于中方的项目合作单位,我们也有一份很长的名单,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我们曾同中科院探讨过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项目。
并且,由于英国在生物学和基因学研究方面有很强实力,因此有可能会在这些领域同中国展开合作,例如通过研究促进水稻和小麦产量以及环境耐受力。
另外一点,就是英中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例如本周就有一家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复旦—丁铎尔中心宣告成立。并且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后果,英中双方还需要在能源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包括清洁煤炭和可再生资源方面的合作。还有就是关于 方面的合作,这涉及许多基础研究领域,同时在医疗卫生等领域,我们也将开展紧密合作。
要说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合成生物学和航天科学,因为英中两国所涉及的科研领域非常广阔,因此我们合作的前景也将非常巨大。
《科学时报》:中英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上存在巨大差异,请问双方在科技与创新合作上是否存在障碍,应如何规避?
Willetts:首先,我们需要对在合作方国家所完成的科研工作有更好的认可。
其次,英中双方在科研项目的融资方面存在差异。在英国,更多的是科学家决定对什么项目感兴趣,政府则主要负责预算方面的工作,因此这是一种从下至上的体系;在中国,更多的似乎是从战略角度出发,而政府能够在这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并最终决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因此中国更倾向于一种从上至下的体系。不能说这两种体系孰优孰劣,只能说这两种体系是非常不同的。
我此次访华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以便在体系上进行更好的比较,进而开展更好的合作。
《科学时报》 (2011-06-09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