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30 9:13:36
选择字号:
邱爱慈院士:理顺政策导向 促产学研结合

 
“我国现在科技投入不断增加,SCI论文和专利数量都在增长,但感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结合还是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仍然很难。”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陕西省分团讨论现场,科协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有关产学研结合的政策还不完善。”邱爱慈认为,“现在条块分割比较厉害,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起来很难、不畅通,真正做到学科交叉要牵扯很多利益问题。在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层面上,还没有一个能够持续下去,让科研人员与产业界很好结合的体制。”
 
企业本身的需求也是一方面问题。邱爱慈说,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型企业研发投入较低,自身对科研的需求不迫切。而且,现在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合作上,由于知识产权界定不清,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做项目,往往是企业出资金,最后所有的成果都归企业所有。”邱爱慈认为,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并不公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都难以接受,致使研究人员与企业脱节,没有很好的成果转化机制。
 
不久前,邱爱慈参加了一个成果鉴定会,在翻看材料时她发现,专利部分的第一发明人是该企业的领导。“我当时就想,这样的小专利都是具体技术,谁做的就应该是谁的,不应由项目出资方挂名。”
 
但目前,企业领导“挂名”科研成果的现象,“绝不是个别,而且很普遍。例如发表文章、申报奖项都要有企业领导的署名,搞得科研人员都没有积极性了。现在很多评奖与科研评价挂钩太紧密,容易产生利益驱动,出现腐败等问题”。
 
一项大工程,往往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最后表现出来一般都是大工程的贡献,忽略了核心关键技术的成功”。
 
在邱爱慈看来,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应逐步实现,但是“就目前来看,不能‘一刀切’,因为我国企业的研发力量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一项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最后应用,中间会有很长的环节,但由于涉及到利益问题,中间环节的脱节难以避免。
 
“比如说制造一个设备,实验室做出了样机,但从样机到工业化生产,却没有专人去搞,往往都是做样机的人自己再去做工业化,费了很大力气,效率很低。”邱爱慈说,主要原因是牵扯到经费和利益的问题,科研人员不愿意让外人来接手。
 
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源头入手。邱爱慈表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在科研体制改革上,政府部门甚至大型企业要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首先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科技进步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科协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邱爱慈说,科协七大以来,科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未来还可以在科技评价上开展一些工作。“比如科技工作者的资格认定等,可以增加行业学会的渠道。”
 
邱爱慈说,现在国家对科技工作十分重视,投入也很大,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为国家科学决策作出重要的智力支撑。
 
《科学时报》 (2011-05-3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