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9 9:08:22
选择字号:
《走近王振义》出版: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

 
《走近王振义》,陈挥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定价:59.00元
 
2011年1月1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振义教授说:“我感到我这个小小的贡献得到了大大的荣誉。为什么我说这是小小的贡献呢?因为血液科是内科里面的小科,白血病在血液科里面又是其中的疾病之一,我所研究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只是二十几种白血病当中的一种。今天,虽然这种不幸的白血病能够得到解决,但是还有二十几种白血病没有解决。……给我这样的荣誉之后,我就在想,我还应该为国家做一些什么事情?50年过去了,我们只攻克了一个白血病,还有二十多个没办法,我们前面还有一大段路要走,我要跟我的团队继续在医疗、教学、科研上做一些工作。”
 
王振义是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国际公认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研究体系。他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种凶险、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目前的92%。
 
这位87岁高龄医学大家的获奖感言竟然如此谦虚而淡然。这样的成就卓著,又是这样的虚怀若谷,让人不禁想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取得成功又如何能够看淡名利,又是如何走过这80多年的人生历程。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近王振义》,为我们了解他的人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来之不易的素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陈挥,曾经出版过人物传记《韬奋传》、《WHO的中国使者——胡庆澧传》等。而他说,给王振义写传是他心仪已久的事情。
 
其实,早在1996年,陈挥就曾经采访过王振义,那时候“王老师严谨低调的科学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陈挥说。
 
而当他开始正式为王振义教授写传后,他与同事多次前往王振义的办公室和家中进行采访。为了达到口述回忆与历史档案的统一,生动、准确地还原一个真实的王振义。陈挥一方面还前往他曾经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证,采访王振义的家人、同事、亲朋好友;一方面前往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资料。87岁的王振义院士也积极配合,不厌其烦地追忆往事、整理资料、收集照片、修改稿件。
 
正是因为作者这样不辞辛苦地收集整理素材,读者才得以看到一个真实而亲切的王振义的形象。王振义的父亲对他们兄弟姐妹的学习要求严格,每到学期末,他就会查看孩子们的成绩手册,如有功课不合格的,手心就免不了挨打,而王振义是家中唯一一个从来没被父亲打过手心的孩子。
 
1942年,王振义获得了免试直升入震旦大学的资格,对于从小就成绩优异的王振义来说,上大学并非难事,但是为何选择学医,却与他幼年的一段经历相关。在他7岁那年,祖母不幸染上伤寒,病势凶险,家里虽为她请到了沪上知名的医生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最终还是未能挽救祖母的生命。祖母的去世让年幼的王振义伤心不已,幼小的心灵提出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伤寒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人又是怎么患上这种疾病的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治愈了吗?从这时起,他便对医学研究产生了兴趣,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在心中就下定决心,要学医、要从事这份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
 
妙笔生花话诱导
 
《走近王振义》以纪传体、图文并茂形式介绍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精彩丰富的一生,介绍了王振义求学、行医、管理、科研创新、育人成才以及和谐家庭等诸多感人事件。在作者的妙笔下那些精深的医学理论深入浅出,拿起来一口气就能读下去,欲罢不能,而且装帧设计与排版精美,读起来非常人性化。
 
在讲到王振义教授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成果时,作者首先介绍了当时的国内外医学界的情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医学界提出了“肿瘤细胞在体外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转变为较为成熟的正常细胞”的肿瘤诱导分化治疗的观点。潜心研究白血病治疗方法的王振义从中获得了巨大启发。他设想,用某种药物作诱导分化剂,阻止白血病癌细胞到处疯长、蔓延,引导其向良性方向分化,逆转发育成正常细胞,这既对机体自身的细胞和组织没有或少有毒性作用,也使癌细胞自行消亡,白血病得到缓解或痊愈。
 
作者幽默地写道:“抛却传统化疗中‘杀死’、‘消灭’癌细胞的做法,转变为通过诱导分化剂,将癌细胞这个‘坏人’,‘教养’改造为‘好人’,使其‘改邪归正’成为正常细胞。”他还举了王振义用教育小孩子来比喻诱导分化治疗的比方:“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我是打他呢?还是教导他呢?打孩子,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而我们对这个治疗方法的研究,是叫诱导分化,就是劝导小孩子不要学坏,要做好人,最终达到改邪归正的效果。”
 
而诱导分化治疗蕴含着“与人为善”、“化敌为友”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王振义日后研究和治疗白血病的理论源泉。
 
陈挥表示,《走近王振义》从一名医学家、一名科学家和一名教育家这三个角度呈现出一个全面客观的王振义。作为一名医学家,他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秉承高尚的医者之德,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成功实践诱导分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作为一名教育家,他传道解惑,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对世界医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贫牡丹表心志
 
王振义曾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这其中,有一位学生陈赛娟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一位学生陈竺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卫生部部长。
 
4月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举行的《走近王振义》新书首发式上,陈竺说:“《走近王振义》是一本宝贵的教材,为我们更好地学习王振义老师的为人、为医、为学、为师,走近他的思想和从医生涯的灵魂提供了路径。走近王振义老师,就是要更多了解王老师的医学实践。王老师的医学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挑战,但也是以极强的自信心迎接艰辛、战胜挑战,不断为患者解除痛苦,为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贡献宝贵经验的道路,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作为王振义的学生,他也深情地说:“王老师特别重视青年人的培养与提携,在学生心目中,他更像是一位亲人、一位长辈,这份师生情、同事情正是王老师团队凝聚力的核心所在。”
 
在王振义家里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国画,题词是“清贫的牡丹”,王振义很喜欢这幅画,他说:“牡丹嘛,大红大紫,一般都象征着荣华富贵,但我这幅牡丹却是粉白中带红,很恬淡、清雅,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高攀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事业看得很重,对名利看得很淡。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是: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
 
《科学时报》 (2011-05-19 B2 科学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