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2 9:23:55
选择字号:
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后羌族应激障碍明显高于汉族
羌族对应激事件是“外显化”的反应模式;汉族则属于“内敛化”
 
[科学时报 王静报道]汶川地震后,中科院心理所研究人员对灾区羌族和汉族居民幸存者进行了心理疏导和调查。在调查后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与汉族居民相比,羌族居民的灾后应激障碍明显偏高。
 
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或“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是指个体在应对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时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如闯入、回避和高警觉等。
 
据中科院心理所张雨青研究小组介绍,北川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6.7%,汉族人口占40.1%。他们选择重灾区北川县当时的临时安置场所——永兴板房作为对象进行了调查。
 
在分别征得对象的同意后,研究人员选取了其中46名幸存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这46名被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上基本相当,羌族和汉族居民均为23名。
 
访谈主要围绕4个问题展开:请被调查对象描述经历的地震的情况。对那次地震的看法或感受。“5·12”地震给被调查对象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象是否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些反应,如果有,都有哪些;如果没有,为什么。
 
研究报告结果显示,除了在“自己受伤”条目上,汉族幸存者提及频次更多之外,在“失去亲人”、“目睹死亡”、“看见垮山、垮房和黑烟之类的毁灭性场景”和“个体经常感到紧张、害怕、恐怖或无助”条目上,羌族幸存者提及的次数均更多。
 
在“关于创伤性事件的侵入性想法”上,羌族幸存者提及的频次更多,而汉族幸存者则更多地提及“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想法”和“经常做重现创伤性事件的梦”。
 
这一结果表明,尽管汉族幸存者主观上刻意去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想法,然而创伤性事件的闯入还是在另一个层面——梦境中得以体现。
 
张雨青小组认为,就客观上而言,处于同一地区的两个民族,所目睹的地震场景和亲身经历应该没有很大差异,但从不同民族的个体在对创伤源的主观体验上看,羌族幸存者的主观体验更多、受到的冲击更强。这种创伤源的主观体验差异,可能是造成羌族PTSD症状更严重的原因之一。
 
研究小组介绍,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如战争、恐怖袭击、意外事故和地震等,都可能导致人们出现PTSD症状。其发生率为3.7%~60%不等。PTSD症状还会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如受灾时的初始暴露水平,以及年龄、性别和民族的差异等。
 
国际上有研究者认为,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即使是面对同样的灾难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反应和应对方式。比如,在1992年美国的安德鲁飓风中,研究人员发现,具有集体主义和宿命论文化属性的拉丁裔和非裔,在对灾难的认知和反应模式上,与个人主义盛行的白人决然不同。
 
张雨青说,羌族同胞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模式是“外显化”的;对汉族则属于“内敛化”的应对模式。但“外显化”人群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减轻;而“内敛化”人群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严重。
 
总体而言,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人们在灾后的精神创伤会逐渐缓解。
 
《科学时报》 (2011-05-12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