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岩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1-5-10 17:29:31
选择字号:
《科学新闻》:“985”“211”停招之后
只是不再进入新学校,“985工程”和“211工程”仍在继续
 
“世界一流”尚未有期
 
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在与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多所新型高校的同场竞技中,“985”“211”们的胜算如何,仍未有定论
 
闫岩
 
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世界一流高校”一时成为热门词汇。这所在“211”和“985”工程中都是第一批入围的高校,被寄予了冲刺世界一流大学的厚望。
 
在教育部眼中,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将是从“985”“211”高校中率先出现。然而,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在与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多所新型高校的同场竞技中,“985”“211”们的胜算如何,仍未有定论。
 
而中国高校何时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也未有公认的时间表。
 
扭转思路
 
“人家说我们是当初开着门不进,后来翻墙也要进。”中央民族大学的朱雄全提起该校进入“211工程”的事情调侃道。
 
据朱雄全介绍,中央民族大学虽然是在“九五”期间进入“211工程”,但却是此期间进入的最后一所高校。“‘211工程’刚刚出来的时候,国家民委很关心,学校也组织了近三年的论证,但是计划时代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观念转变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对‘211工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也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说。
 
经过学校进行自我评估、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部门预审申请等工作,1997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通过国家民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并于1999年1月通过国家立项审核,1999年11月经过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全面建设,并提出了“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此时已经是“九五”末期。原定于1999年进行的“211工程”一期验收工作,中央民族大学也是到2002年才验收完毕。而在“九五”验收之前,学校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完成了“十五”立项的各项工作。
 
而到了申报“985工程”的时候,中央民族大学就更为主动了。
 
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已经正式签署了三家共同建设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从学科和办学方向来看,中央民大发展建设中已经形成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朱雄全于2004年1月8日向中央民族大学提出关于争取进入“985工程”建设的汇报提纲,建议学校申请“985工程”,3月份的两会期间身为政协委员的时任校长就此递交了议案。与此同时,国家民委也积极与教育部沟通,为中央民族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进行协调工作。
 
无论是“211”高校还是“985”高校,在申请、参与工程建设中的一大变化便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前,在把学校办成以传统教学为主还是以研究为主的农业高校上存在着争议。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我们的办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学校定位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随着‘985工程’二期建设深入,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清晰,视野也变得开阔,不再局限于国内,更多向国际开放,并将目标定位为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办公室宋广林告诉《科学新闻》。
 
目标未竟
 
“211”“985”对提升中国高校的硬件水平无疑作用巨大,但向“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如果说“211工程”的高端目标还只是“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那么“985工程”的目标则直指“世界一流”,要建成“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4月12日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时如是说,可谓一语戳中目前中国高校的痛处。他指出,“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告诉《科学新闻》,他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是,“能够在众多学科开展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和研究活动的高等教育机构,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和国际公益”。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优秀的科研、国际水准的教学、充裕的经费、学术自由、自主办学等。
 
“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建设时间较短,直到上世纪末期中国大学才开始关注科研,创新人才还比较匮乏,重视创新的体制和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程莹说。
 
根据武汉大学提供的数据,15年来教育部等中央部委共支持武汉大学“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6.4亿元,在办学政策和改革等方面也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虽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武汉大学与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但依旧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与学校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亟待进一步建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激烈的竞争,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学术成果偏少,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有待加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也曾表示,目前学科建设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在“985”高校的建设当中,道路还很远,还有很多困难,还有很多薄弱学科,需要加强建设。教育部提出以创新机制、突出改革、加快建设、早出成果,作为下一步“985工程”建设指导思想,继续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
 
症结所在
 
事实上,对于两项工程的讨论和批评之声一直存在。早在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就在他草拟的《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中指责名校投资巨大,浪费惊人,亏损严重,创新乏力。称“很多高校经济窘迫、陷入财务危机,而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四大名校硬件设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高校,可巨大投入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众多名校作为甚少!”
 
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看来,“211”“985”工程作用值得肯定,但是仍存在问题。“因为它总体上是按照计划的模式来进行的,并没有搞清楚大学真正缺的是什么。而是一味地走模仿国外大学的路线,这样的话,高校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越来越背离学术的正道,造成学术垃圾丛生,人们不关心真正学术,而只是关注学术数字,这样下去危害甚大,使学术浮躁的空气日甚一日。”
 
“一流大学的标准是真正能够实现教授治学,教授在学术上有主导权,看我国的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外在的指标比较没有实质意义,特别是通过合并后使一些指标飙升更显得这些指标的荒唐。”王洪才说。
 
他认为,由于中国高校欠缺真正的办学理念,缺乏一流的管理,这些是中国大学办学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现在还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上一页 1 2 3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