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小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8 14:31:14
选择字号:
尤小立:“自主招生”何以让人忧虑
 
春节刚过,三大高校“联盟”自主招生引发的另一次人口大迁徙成了新的让人议论的话题。其实,这种无谓的“大迁徙”本身就值得讨论。在全球一片“低碳”声中,代表着当下中国最高文化水准的大学名校,以如此不“低碳”的方式争夺生源,却鲜有人提出异议。这已经让人忧虑了,更让人忧心的是不少人还抱着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应该说,对自主招生的期待是对高考改革的期待,这个期待是对日益僵化的高考制度的一种矫正愿望的体现。但也正是这个急于矫正的愿望,让自主招生堂而皇之地获得了合法性。三大高校招生“联盟”的“圈地运动”之所以那么大张旗鼓,高筑墙,广积粮,还要早称王,就是因为有合法性的护佑。
 
在当下中国,一旦获得了“合法性”便有了垄断的可能性。所有的权力都源自垄断,垄断带来新的权力,权力又不断地维护和放大权力,结果永远是垄断者获利。与自主招生考试相关的大学名校也不例外。不过,这回垄断的表现方式依然是考试,而且是笔试加上面试。由于目前实行的是双轨制,参加完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还要继续参加高考,自主招生考试成了又一次“小高考”,结果对大多数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既要应付原来的“小高考”,又要四处应付自主招生考试,末了还要为高考最后一搏,其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激愤至极,要求取消自主招生考试的原因。
 
当然,考试并非无一可取。事实上,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下,考试仍是相对公平的选才方式,一旦贸然取消,很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也就是说,问题不是考不考,而是怎么考?从公布出来的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不出比高考题目有明显的高明之处,基本内容仍然是以知识为主。有些题目过于冷僻,让人感觉是在进行知识炫耀;有些又过于随意,随意到没有约束,类似的提问也许到博士研究生考试时再使用可能更合适。而面试的所谓能力的考查则基本依赖考官的感受,也就是说,倚仗的是考官的个人道德和眼光。然而,在社会普遍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个人道德素养又有多少是可以依赖的?在大学普遍急功近利的情况下,教师的眼光又有多少可信度?这也许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这种面试方式本身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没有来自招生单位或利益共同体以外的监督,软性选拔的随意性便会被无限地放大,以致可能在各种冠冕堂皇的幌子下肆无忌惮。其结果很可能是在无奈中演绎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
 
这里涉及到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究竟谁来决定中学教育的走向?以前的单一高考,考题就是指挥棒和标准。现在的双轨制,成了“多头领导”。要对付高考一类的纯粹的应试,这部分往往有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套用“万能公式”,对长期应试的学生还不是很难。难的是又要对付量在面宽的“千分考题”和从未经历过的面试。考生这个角色被一剖为二,过去的单一性变成两面或多面了。如果“多面”是“多能”的体现,自然表明新尝试的成功,但事情并非“总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因为这是面对考试,对付考试就必然会有“应付技巧”。任何“技巧”都是可以训练的,于是校内辅导班和校外的培训机构又有机可乘了。
 
面试的确可以考察一名考生的基本素质,但在当下中国,过于迷信面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太多两难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草率决定肯定不是有责任心的考官所愿为的。比如一名考生笔试成绩优异,面试时所有问题都可以“辩证”地回答,天衣无缝,另一名考生成绩很一般,却有零星的个人见解。你准备招哪一个?实际上,这种两难局面在招生面试中还不算典型。最典型的情况是没有“典型”。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单一的“成功”范例学习早已将考生塑造成“标准件”了。这时候,你是录取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录取学习成绩差一点的?
 
还是接着上面的问题来说吧。大学能决定中学教育的走向吗?如果大学真的肩负起如此的重任,大学老师(即自主招生的考官)就将扮演法官的角色,但大学老师做好了充当“特别法官”,秉持公正、不循私情,又兼具伯乐之慧眼的准备了吗?
 
不切实际的期望只能带来更大的失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现实的今天,人们能够接受,并且习惯的只能是相对公平的选拔,相对“低碳”的选拔以及相对平和、渐进的选拔。唯有如此,忧虑才可能会少一点,进步才可能多一点。
 
《科学时报》 (2011-3-8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