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的核心问题,也是科技创新水平的竞争。”
在3月6日上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再次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对落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本次记者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主题。
产业:数字领先,技术核心薄弱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王金祥委员在会上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3.4万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6万亿元,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也已达到4160亿美元,为各国之首。
“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我们高技术产品的制造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肯定高技术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王金祥提醒,我国虽然在数字上位居前列,但仍有两个关键薄弱环节:一是很多核心技术并未掌握在手;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他认为,我们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低水平,产品附加值还是比较低。
另外王金祥表示,政协在对国内多个省市的调研中发现,各个地方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有一些无序发展的苗头。他建议政协对此要提出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作好对战略性高新产业的内涵、外延、目标范围的战略定位,以获得较好的国家政策环境支持。
科研:提升投入,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研究与试验性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2%的预期目标未能实现,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该比重达到2.2%。
对此,李德水在记者会上介绍说,在2007年,全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平均水平是2.2%,美国2.67%,日本3.44%。
“‘十一五’期间我们这个比重从1.3%提高到1.8%,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李德水补充说,“即便经费落实了,如何使用也是个大问题。”
李德水用“两个第一”来说明国内的科研现状。一是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318.4万科技研发人员,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另一个是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他认为必须尽快改革科研体制和评价考核机制,让宝贵的科研资源能够产出更多有用的成果,绝不能以发表多少论文论英雄,要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创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自主创新这个概念,就要求科技创新必须对生产力有所贡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认为,作为国家战略的自主创新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环节需要加强,而目前产业化这个环节不很理想。
究其原因,王钦敏认为最主要是产学研三者为不同的利益体,需要有纽带将它们捆绑在一起。
在目前的模式下,产学研通常是由项目结合。“拿到项目后,三方把钱一分就各搞各的。或者有了成果以后,知识产权就分割不清,造成恶性竞争,最终使产品没有利润,也没有能力投入新产品研发。”王钦敏说。
为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有效推进自主创新,王钦敏建议除了从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作为入手点,还需要资本的注入。
从研发成果到产品进入市场,整个过程需要很大投入。王钦敏表示,应该在产学研之上加一个资本,以解决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的问题。资本注入后形成一个运作机制,才能保护知识产权,并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
除此之外,商业模式也可能成为解决“两张皮”问题的切入点。王钦敏介绍,有国外研究所就是把技术直接转让给中介,让代理而不是研究人员去运行商业宣传。因此,中介、技术代理等中间环节和接口,以及商品品牌的打造和标准建设等,同样需要理顺机制。王钦敏认为,在商业模式这个入手点,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王钦敏引用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一段讲话:“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跟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他以此说明科学的管理体系同样是推进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科学时报》 (2011-3-7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