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丹韵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1-3-6 22:43:56
选择字号:
对话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科学能否真正带来幸福
 
●人类确实正在享用科技带来的成果。但它们是否美好,需要时间来检验。别毫无保留地拥抱新技术,以为新技术用得越快,就越显光荣,这是对科技的误读。
 
●平心静气地看待科学,它同样需要伦理的引导,需要法律的约束,需要理智的警醒,需要一切现代资本和市场都必不可少的监督。
 
●主持人:记者龚丹韵
 
●嘉宾: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龚丹韵:前不久,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最新调查报告,这已经是中国科协连续八年做这样的调查。在您看来,报告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江晓原:国外每年也会做类似的调查,透过积累起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某种社会演变的轨迹,有学术价值。但对政策的影响可能比较小。
 
国外强调的是“公众理解科学”,我们的说法是“科普”。两个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传统科普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公众简单地坐在那里,听科学家做点深入浅出的知识介绍。国外的公众理解科学,要求就比较高了,其内涵是:公众作为纳税人,有权利关心科学家正在干什么,现有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等等。如果公众觉得某项研究没有前途,就会要求项目下马,如果发现有啥不良社会影响,也会要求停止科研。所以它是双向的。
 
龚丹韵:众所周知,科学水平关乎国家繁荣,绝非小事。而2010年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不过我们对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望,84.5%的人赞同现代科技“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比例大大高于欧盟。您对此怎么看?
 
江晓原:早年,调查目的完全是在科普理念支配下设计的。科学技术是否给未来带来更多发展这种问题,以前压根不需要问,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学技术是美好的,会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不然我们强调科普干吗?然而信念只是信念,未必经得起推敲。
 
人类确实正在享用科技带来的成果。但它们是否美好,需要时间来检验。比如说杀虫剂,刚开始使用时大家都觉得很好,后来被证明其危害非常大,可人们已经依赖惯了,戒不掉了。又比如三聚氰胺的发明者,曾经靠此获得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正在使用的技术是否真正美好,需要大家始终保持疑问之心。就算前面1000个乌鸦都是黑的,也不能保证第1001个是黑的,以前美好,并不能保证将来会永远美好。归纳推理,不是有效的逻辑证明。所以在许多有识之士推动下,近几年,科学发展不当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逐渐为国内公众所了解。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公众仍然乐观赞同,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现在的科普还有缺陷。这是传统科普的不足,没有对科学的负面可能作出足够的警醒,以至于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全面。如果不能妥善运用科学这把利器,它将成为一种隐患。
 
龚丹韵:调查同样表明,我们对“新发明和新技术应用”的关注度,比2005年提高了很多,甚至超过了欧盟。既然如此重视,为什么我们科技的现实水平,总让人觉得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什么影响了科技的增速?
 
江晓原:越是发展中国家,越容易对科学寄予厚望。为什么发达国家比我们先进呢?很多人把结论简单归为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指望科学技术改变当下的生活。可以说,正因为落后,所以兴趣程度和期望程度才会更高,这两个现象本身并不矛盾。
 
其次,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帮助你学会思考、学会科研,只是简单地教你做题。大学生可以解出复杂高深的题目,却未必能对生活中简单的现象作出解释。
 
此外,就日常所见,大家会明显感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何其巨大。比如说以前只有铁路和公交车,现在有高铁和地铁了;以前只见热水瓶,现在有分档温控的电热壶了……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明显到人人可见可感,科学给我们描绘的蓝图都是单向进步,令人振奋,因而大家也容易忽视:科技进步只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诚信道德等,同样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龚丹韵:有意思的是,超八成被调查者最关注“医学与健康”。您觉得科学在老百姓心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江晓原:对健康和医疗尤其感兴趣,可能有着特殊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医疗服务确实有待完善,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觉得生不起病,少跑医院、注意养生很重要,“求医不如求己”等口号,简直一呼百应,由此关注医学与健康,也就不足为奇了。
 
科技对人们生活的诱惑是没有边际的,而电脑、电器等等方面常见的强制更新换代,有时反而让公众烦恼。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亟待学会:别毫无保留地拥抱新技术,以为新技术用得越快,就越显光荣,这是对科技的误读。很多新技术就是瓶子里的魔鬼,跑出来以后,就再也关不进去了。这样的科学观,会给我们的未来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与风险。对科技,同样需要辩证的态度。
 
事实上,大多对科技感兴趣的公众,本身并不搞科研,更不清楚科学是怎么运作的,科学家在干什么。脑子里以为科学发明如教科书里所写,其实现代的科学共同体早就不是这样了。现代的科学体系,已经职业化和分工化,明显形成了系统结构,这也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现代社会哪个领域不是利益共同体呢?只不过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利益共同体,备受指责。而科学共同体,大家理解成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和福祉,因而备受推崇。其实现代的科学共同体,同样也会谋求利益最大化、谋求更多的社会资源、谋求更好的投入产出比,与资本结合、与市场结合,身上却始终套着光环。平心静气地看待科学,它同样需要伦理的引导,需要法律的约束,需要理智的警醒,需要一切现代资本和市场都必不可少的监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