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11-3-3 14:43:13
选择字号:
朱光亚: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1993年秋,朱光亚在新疆罗布泊实验基地。
在《战略科学家朱光亚》一书中,朱光亚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曾回顾说。
战略科学家的眼光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的核试验除了历经艰苦的科研攻关外,还一再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挠。
早在1963年,正当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关键时刻,美、苏、英三国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美国人露骨地说:“我们能够合作来阻止中国获得核能力。”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朱光亚组织调研分析,亲自起草了《停止核试验是一个大骗局》的报告。报告指出,世界几个核大国核试验的停与否,最主要的是根据其核武器发展的需要来决定的。美、苏已进行了大量的核试验,取得了大量数据,他们目前停止部分核试验对其核武器发展并无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地下核试验继续发展核武器,而中国则即将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因此,美、苏、英签订部分禁试条约的目的,就是妄图把中国核武器事业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朱光亚在报告中建议说,我国不但不能禁试,而且要抓紧时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技术。因为地下核试验有利于保密和减少放射性污染,还可以取得地面试验难以得到的许多测试数据和资料。
此后,在朱光亚的组织下,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地下核试验的成功。1986年3月中国政府庄严宣布:“我国已多年未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今后也将不再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
时间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而美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已接近理论极限,很可能会加快军控谈判进程,促成国际上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86年3月,核武器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提出加快我国核试验步伐的建议。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的朱光亚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在看到邓稼先的建议后迅速给予支持,向中央领导作了汇报,并亲自参与组织、领导了具体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992年,美国果然提出进行全面禁核试谈判。在关键时刻,朱光亚又向中央领导汇报了“再次加快”的建议和对策。
1996年7月29日9时,在朱光亚等人的指导下,我国又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了。当晚,中国政府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而此前中央关于“两次加快”的正确决策,使我国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完成了必要的核试验,突破了先进核武器的关键技术,不仅中子弹获得里程碑式的成功,而且造就了核武器小型化、武器化的10年辉煌,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利益。
全面停止核试验前后,朱光亚又多次敏锐指出,核武器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亲自指导核武器研究院和核试验基地开展禁试后科研发展方向的研讨论证,经中央批准后,很快启动了禁试后核武器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
朱光亚说,“我们不能两眼不看世界风云,只顾埋头搞武器研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他的学术思想从未在“两弹一星”这个节点画上句号。
“朱光亚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实施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新型激光研究开拓者之一杜祥琬院士回忆说,“我们专家组开会时朱老经常来参加,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包括新领域开拓先要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物理概念研究,基础要打好,不要急于上工程等等。”
多年来,世人一直看不到报道朱光亚个人事迹的文章,其实不是没有人写,而是写了文章到他那里过不了关,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根据朱光亚的长子朱明远回忆,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版了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朱光亚自然是必写对象之一。报请审批时,他二话不说,提笔就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选举。在审读朱光亚简短的履历时,政协委员们都被深深震动,96%的委员同意增选朱光亚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据时任中国工程院秘书长的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励。他拿到奖金支票后,马上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界的工程科技奖奖励基金,并反复叮嘱周围的人,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出去。他攒了4.6万多元稿费,也捐给了中国科协的一个基金会。他自己非常节省,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那么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
2009年,温家宝总理到家中看望朱光亚。那时他刚出院,还坐在轮椅上,便让秘书代读了一封信。朱光亚在信中指出,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改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正如杜祥琬所说,“他这种扎扎实实做事、不急功近利的作风,最值得当前中国科技界学习。”(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下列书籍:《我们的父亲朱光亚》《战略科学家朱光亚》)
人物小传:
朱光亚,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朱光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相关专题: 朱光亚逝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12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