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念 李晓明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1-11-14 8:45:58
选择字号:
张利庠:破解“菜贱伤农”须强化公共服务
本报实习生 刘念 记者 李晓明
去年“涨声一片”,今年狂跌不止。据媒体报道,一毛钱的白菜收购价,跳水90%的生姜价格,让一些菜农“心忧菜贱愿天寒”,直言每年选择种植何种蔬菜,犹如在股市上选股一般风险重重。
近日,就山东、安徽、辽宁、新疆等地蔬菜滞销、菜价低迷的情况,《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利庠。他呼吁政府强化公共服务,以解决“菜贱伤农”的老问题。
菜因何贱
“蔬菜的季节性过剩,是导致此次菜价低迷的最主要原因。”张利庠说,“南北方蔬菜集中上市,叠加在一起,就放大了供应量,造成供过于求。”
至于蔬菜的季节性过剩为何会屡屡出现且愈演愈烈,张利庠认为首先是信息不充分。“农民会根据上一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供应量。如果某种菜的价格高,政府又没有对农民进行信息指导,农民就会一哄而上,种同样的菜,导致这种菜过剩。”
他还谈到,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动辄让农民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也会造成某些蔬菜的过剩和滞销。
“还有就是囤积和炒作。最近这些年,蔬菜批发商建立的冷库越来越多,囤积和炒作蔬菜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于是,蔬菜供应量和价格的起伏也越来越大。”
除了供过于求,张利庠认为,流通环节的盘剥也是促成“菜贱伤农”现象的一大原因。
“一条蔬菜的产业链,包括育种、种植、施肥、加工、收购、流通等多个环节。前面的大部分环节,对于蔬菜价格的加成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加成主要是在流通环节,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和超市这两个地方,也就是‘最后一公里’。”
当被问及蔬菜销售利润的分成情况时,张利庠表示,批发市场和超市拿去的利润,“肯定在80%以上”,而农民拿到的利润,则“不到20%”。他强调,批发市场和超市对利润的盘剥,正是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并存悖论的答案。
农如何不伤
张利庠特别指出,此次菜价下跌与上次肉价下跌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并没有人为地压低蔬菜价格”,而是一边交由市场去调节,一边创造有利的政策和环境,尽量维持蔬菜价格平稳。在他看来,此次政府的调控手段较以往“更加理智和成熟”。
同时,张利庠也提出,要根治“菜贱伤农”问题,政府应该更加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
在他看来,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公益性的批发市场。只有国家层面的批发市场,才能起到平稳蔬菜价格的作用,并使农民拿到较为可观的销售利润。
其次,政府应该建立权威、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例如,政府可以及时统计和公布母猪的存栏量和种子的销售量,以预报肉价和菜价将来的市场行情,供农民参考。
第三,政府应该把蔬菜生产看做一个系统的工程,这是关键。政府不仅要管菜篮子,还要管菜园子、菜摊子。这样调控工作才不会流于片面。
此外,张利庠认为,“农超对接”也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实行“农超对接”后,农民可以按照超市的订单,较为合理地规划蔬菜的种类和供应量,得到稳定的收益。但他也指出,“农超对接”实际上并没有减少中间环节,只是把中间环节“超市化”了。想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建立公益性的流通和销售平台,仍非常必要。
而对于蔬菜种植策略,张利庠则建议地方政府兼顾规模化和多样化。一方面,应该规模化地种植适合水土、具有品牌优势的蔬菜;另一方面,也应该保证蔬菜种类的多样化,减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节省流通成本。
(实习生何家艳对本文亦有贡献)
《科学时报》 (2011-11-14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