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11 9:08:38
选择字号:
陈凯先院士:抓住“从基因到药物”新机遇
 
本报记者 黄辛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科技和经济优势的压力。要顺利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走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自主创新道路。”
 
这是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在主题为“临床生物信息学的现状和展望”的第190期东方科技论坛上阐述的观点。
 
陈凯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我们要走出一条瞄准前沿、迎头赶上、发扬特色、跨越发展的药物研究之路,为中国百姓造福。”
 
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严重阻碍创新药物发展
 
“新药研发投入剧增,竞争激烈。”作为药物化学家,陈凯先一直关注和积极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他介绍,2006年,研发一个新药,需要13.18亿美元;而在1975年,只需要1.38亿美元;现在开发一个新药需要10至15年之久。而由于兼并重组、市场高度集中等种种原因,“发达国家在很长时期内还会在上市新药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产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增强”。
 
然而,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OTC药物市场,“2011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陈凯先表示,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我国已能生产其中8种。今后若干年,中国、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医药制造业中心。
 
“但面临的挑战是极大的。”陈凯先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产品少、低水平重复严重、市场竞争力弱,缺乏真正意义的大型医药企业,销售前20位医药企业总和远不及国际第10位制药企业的年销售额,并且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新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和机制尚不健全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药物研究须调整策略
 
陈凯先认为,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新药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中药和天然药物为基础研发成功的。例如青蒿素类抗疟新药的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抗早老性痴呆药物石杉碱甲的研究、抗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研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丁苯肽的研究等。
 
我国具有中药研究的传统优势和天然药物研究的资源优势,我国植物种类数量居全世界第三位。“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活性独特的优点,天然来源药物占全部药物的35%至40%。”
 
不过,中药的创新发展非常不易,因为中药成分很复杂,“到现在为止,也不是非常清楚”。陈凯先说:“中医药治病,有一套传统理论来指导,但还缺乏运用现代科技从分子、细胞的层面深入了解。”
 
“我们还要积极研究和应用国际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提高创新药物研究水平。”陈凯先指出,目前世界上创新药物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技术路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从基因到药物”的崭新研究模式。
 
对此,他表示:“药物研究须调整策略。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迎头赶上国际发展潮流,充分利用我国和各国基因组研究进展,开展后续的基因功能—药物调控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应当抓住的发展机遇。”
 
“结构生物学、计算机和 等新学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药的发现和前期研究中,由此出现了一些新领域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它们对于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陈凯先指出,“高内涵筛选技术等新方法为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我国新药研发领域若紧紧抓住这些新进展所带来的机遇,精心选择切入点,打破学科界限,就有可能在创新药物领域取得突破。”
 
“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是国家重大需求,也是广大老百姓的迫切需求,我们理当更加努力。”陈凯先强调。
 
《科学时报》 (2011-11-1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