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四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9 8:11:03
选择字号:
评论:文化保护“失败观”让谁惊醒
 
朱四倍
 
前几天,69岁的作家冯骥才对记者说,在文化上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以来,这位老人常常要跟很多东西赛跑,他的对手有时是权力,有时是市场。比如,他多年前就开始批评全国流行的“旧城改造”,可今天“千城一面”的结果令他灰心,“我们600多个城市基本上都差不多了”。(11月8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感到失败的绝对不止冯骥才一人,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集体的失败,隐藏着整个民族和社会对文化保护的深刻忧虑和无能为力。
 
是什么造成这种“失败”?正如报道所说,“有时是权力,有时是市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表示,几个城市的俯瞰图放到一起,都没法分辨哪个城市是哪个。
 
无论是制止权力扩张还是抑制市场欲望,都有一个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经济开发重要,还是文物保护重要?破解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解开保护和开发纠缠的死结,是走出文化保护“失败观”的必然。
 
一是应防止文化保护工作异化为攫取经济利益和政绩的筹码。当文化保护的观念渗透进政府意志之后,权力的直接参与热情远大于监管,不是积极为文化保护搭台唱戏而是跑上前台自我表演,其目的在于尽快依靠政府资源将文化保护做大做强,甚至不排除把某些变形政绩观隐匿其中。这些正是造成文化保护“失败观”的深层原因。 二是应抛弃实用主义思维,站在文化和文明传承的立场上来看文化保护,而不是掉进功利主义和利益至上的陷阱。要强化文化理念,淡化乃至祛除经济利益思维。要展示文化内涵,而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曾有论者说,我们保护古建筑的最大热情,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我们的历史情感,这多半是在教育中养成的,而不是来源于保存历史信息的科学逻辑;而促使我们采取实际行动的力量则是现实的利欲,而不是某种情漾。因此,我们总陷于两难之境。根据这样的逻辑,当我们不以政绩和利益的目光打量文化保护时,才是真正的惊醒,才能说读懂了冯骥才先生的“失败观”。
 
《科学时报》 (2011-11-09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