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木 杨明 马晴燕 柳直 甄翔 谷阳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6 15:58:20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描绘“人类消失路线图”
 
全世界正在为“第70亿宝宝”的降生倒计时,联合国的科学家们却绘制出一份人类消失的路线图,以此警告低生育率将最终导致没有足够女性接母亲的班。据测算,面临此种威胁的地区和国家达73个,澳门、香港和俄罗斯等都可能看不到下一个千年。就连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也被认为只剩下1500年。地球的人口到底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这不是人口问题的选项,而是其两极。如何在这两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中国的现实经常被看做是对这一问题难度的说明。法新社10月25日称,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成功避免了近5亿新增人口,但也令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遭遇“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卫报》评论说,人口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有多少人口,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星球,如何共享资源。
 
中国人口1500年后消失?
 
据俄罗斯“vlasti ”网站25日报道,在联合国科学家们绘制的这份人类消失路线图上,排在最先消失前10位的地区和国家依次是:澳门(2628年)、香港(2740年)、波黑(2770年)、俄罗斯(2888年)、马耳他(2908年)、斯洛伐克(2957年)、新加坡(2978年)、罗马尼亚(3074年)、匈牙利(3104年)和乌克兰(3200年)。
 
据报道,科学家的这一预测根据净人口增长系数做出,判断数据包括女性的平均数量、每个国家女性的平均生育率、以及在现有的死亡和出生条件下,这些女性活到生育期的概率。经过多级计算,当最后一名妇女死去,那么该国的人口再生产就停止了。类似的研究联合国定期进行,以对各国及全球人口情况做出展望。此次,科学家们将研究结果用不同颜色标在地图上。
 
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以香港为例说,按照目前的出生率,1000名妇女只能生育547个女孩(以人口统计的专业术语,这意味着香港的“净出生率”只有0.547)。如果一切不加改变,这547名女性又能生299个女孩。以此类推,女性的数字越来越少,只需25代,香港女性人口就将从375万减少至1人。
 
这篇文章以“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女人”为题分析称,在亚洲富裕地区,许多妇女进行“婚姻罢工”,宁愿单身过一生,也不愿走进婚姻殿堂。这正是很多地方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情况非亚洲独有,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除非生育率提高,否则将没有足够女性接母亲的班。如果目前的走势不变,即便历史悠久的中国也只剩下1500年。
 
俄新网25日报道称,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共有73个国家和地区将面临人口消失的未来。有的国家人口消失的时间较长,比如美国,预计该国的人口消失时间为10万年左右。而另有大约120个国家和地区不会受到这样的威胁,它们每代居民的数量在增长,女孩数量也同步增加。这些国家多数是非洲、中东以及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但也包括像爱尔兰、以色列和新西兰这样的发达国家。
 
“下一个挑战: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英国路透社24日提出这样的疑问。该报道说,世界人口预计将于10月31日突破70亿,不少领导人都在忧心如何为未来50年内新增的二三十亿人口提供资源。然而,真正潜在的噩梦却是人口迅速老龄化以及出生率快速下降。世界银行专门研究拉美人口问题的专家丹尼尔·科特里尔表示:“出生率下降在发达国家最明显,但在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甚至一些相对成功的低收入国家也出现此种情况。”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马戎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有两种情况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一是国家处于社会动荡、前途不明的时候,或者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人们对未来预期悲观的时候,就会少要孩子;另一种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社保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制度非常完善,人们不需要依赖子女,会产生不愿意为子女服务的想法。
 
英国《卫报》评论说,上世纪70年代末,生育率下降这一趋势就开始出现,更值得警惕的是,家庭规模减小的趋势一旦启动,就很难逆转。这一点已经被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的政策制定者们所证实。
 
人口问题的两个极端
 
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年初曾发表人口研究报告,警告“这个地球上的人有点太多了”,全世界将迅速进入人口过剩状态。而美联社几天前报道称,目前世界上人口高增长率只有在非洲才能看到。类似这样的矛盾说法不时见诸媒体,不禁让人疑惑,地球的人口到底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德国新闻电视台报道说,发达国家和极不发达国家就像两条不断前行的平行线,这就是“人口问题的两个极端”:一方面,全球每年的新增人口相当于又多了一个德国,另一方面,欧洲人口却以每年90万人的速度锐减。照此发展,非洲等地区将因人口过多难以脱贫,欧洲则因人口太少走向衰败。
 
法国《20分钟报》评论说,“人类或许需要第二个地球”,因为对于不同国家而言,人口问题不尽相同。主张可持续发展的人士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将地球总人口控制在80亿以内,否则就将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食物短缺,并最终导致人类和地球同归于尽。但这种主张遭到一些宗教团体反对,而不同人权组织也因为迥异的人口政策主张互相拆台。法新社23日援引海洋环境保护组织负责人保罗·华生的话说,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头号问题就是人口增长失控。但到2002年的“地球峰会”,人口问题已经不在议题之列。他认为,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原因是,政客们不愿意挑起一个现在只能让人头痛,收益要到几十年后才看到的问题。
 
如何在人口的两极问题中找到平衡点?中国的现实经常被看做是对这一问题难度的说明。法新社25日报道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成功避免了将近5亿新增人口,但这也令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面临“未富先老”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到2050年,1/4的中国人口将在65岁以上。眼下有超过一半的60岁以上老人独自生活。在四世同堂的时代,这样的情形不可想象。
 
路透社评论说,专家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制订出一个经济增长计划,同时满足老龄工作人口和不断加入工作队伍中的年轻人。可惜现在还没人能给出清晰答案。在不同年龄段人口发生冲突的最坏情况下,中老年人霸占工作岗位,并强烈游说要求保持难以持续的高福利,愤怒的年轻人则没有工作机会,最终还要背起沉重的财政负担。有人认为这种局面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了。
 
法新社也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确解决过人口问题。该报道称,早在1798年,马尔萨斯就曾发出可怕预言,说人类的生殖繁衍能力很快将超过制造食物的能力。虽然人口数量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增长了10亿又10亿,但工业革命及其对农业的巨大改进证明,马尔萨斯及随后的末世论者是错误的。
 
英国《卫报》24日认为,人口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比如在碳排放量增加上。澳大利亚学者西蒙·巴特勒说:“人口不是污染。把气候变化归咎于人口过多就好像说野火烧起来要怪罪树长得多一样。”《卫报》评论说,过度强调人口问题会让我们忽视真正的核心问题,问题不在于到底有多少人口,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星球,如何共享资源。
 
西方的“奇思妙想”令人感慨
 
对于联合国科学家们绘制的人类消失路线图,25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都认为,这个结论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他们也感慨于西方研究者不只着眼于功利主义成果,甚至有些奇思妙想的探索。
 
北京大学教授马戎说,联合国学者的结论是把人类的繁殖看成了原子分裂,实际上社会发展不能靠数学推算,但这个研究的价值在于用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警示世人,而很多科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风险预报。
 
马戎说,西方科学家比中国科学家更能搞出一些奇思妙想,因为这些奇思妙想在西方国家往往比在中国能得到更多支持。一方面他们的科研经费不是来自于政府,所以往往能做一些独立性强的研究;另一方面,政府有很多鼓励企业设立科研基金的政策,比如免税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经费,能够搞一些有前瞻性而不那么功利的课题。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对《环球时报》表示,所谓“人口消失路线图”淡化了很多发展中的要素,是在一个人为设置的理想化条件下进行推算。但西方的很多科学研究注重的不是结论的对错,而在于命题是否有研究价值。虽然这项人口研究本身并非是向西方学习的好例子,但西方学界在研究没有禁区,特别是自由探索上,有值得中国关注和思考的地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