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18 7:57:12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中国学生不爱学医为哪般
 
□吴帅
 
“中学生不愿意学医了!”这是最近越来越让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冯希平教授忧心的现象。不论是临床带教,还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他发现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数量正在下降。为此,他还翻阅了近年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高考志愿书,又发现:优秀中学生第一志愿报医学专业的不多。(10月17日《文汇报》)
 
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并不能简单地用职业环境恶化来解释。实际上,中国医学生的路越走越窄,让很多家庭看不到好出路,才是“读医热情”削减的真实原因。
 
在很多国家,考核医生们的主要因素是职业资格级别、工种风险与压力、实际工作量等,并由此确定医生收入。但在我国,医生收入由医院级别、城市级别以及职位级别等因素决定。如同样是内科主治医师,在低级别医院,工资水平可能仅为两三千元;而在三甲医院,则可能会超过一万元,差距非常明显。
 
这种情形下,高级医院成为医学生们的向往之地,其直接后果是:高级医院只能设置越来越高的门槛招收医生。多数普通医学毕业生只能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或边远地区从医。然而,这些职位的吸引力实在有限:领的是低薪,学不到什么本领,还要面对同样糟糕的医患压力。这是多数医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去低级医院或者边远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打破医疗资源的“马太效应”,改变只重视大城市、大医院卫生建设的现状,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在医生收入分配上,政府须进行调整,使同样职位的医生,即使所在医疗机构级别不同,也能获得同样的报酬待遇。同时,对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医生,更应该给予额外的奖励,使其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
 
其次,医学教育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让更多学校获得国际认可。并且对医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培训,确保医生质量。使同样病情的病人,无论是在哪一级别医院就医,找哪一位医生看病,都能得到同样满意的结果。
 
作为一名医生,笔者认为,医改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医、医学生们不后悔学医、医生们得到更公平的认可并在薪酬待遇上有所体现。但要实现这一步,并不是靠多建几所大医院就能够达成的。
 
《科学时报》 (2011-10-18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