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鲁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12 8:26:35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屠呦呦这朵“花”

 
■陈鲁民
 
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年的春华秋实,风霜雪雨,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鲜艳美丽,光彩照人。
 
9月23日,81岁高龄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她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屠呦呦,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
 
屠呦呦这朵花开得有点难。当初,她的试验条件极差,自己又体弱多病,而且,恰逢“文革”浩劫,天下大乱,各种干扰非常厉害,造反派整天拎着大棒捣乱。但她和她的团队顶住干扰,克服重重困难,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
 
屠呦呦这朵花开得有点迟。1971年,屠呦呦的试验即获得成功,并在后来投入生产,推向世界,几十年来,这种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可谓功德无量。可由于种种原因,屠呦呦的成就40年后才得到国内外的普遍承认,拿到仅次于诺贝尔奖的美国纽约拉斯克奖。也多亏了屠呦呦健康长寿,才守得云开日出。唏嘘叹息之余,使人不由想起诗人王勃的名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屠呦呦这朵花开得墙外比墙内香。拉斯克基金会的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奖词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厚礼。”但是,这一巨大发现当时在国内的被认知程度并不高,仅被授予一个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发放奖金四千余元,最多算是半开之花。而长期以来,她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如一个普通明星。可没想到默默无闻的她花香在外,竟然成为首位获拉斯克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这朵花开得有点“争议”。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后,国人纷纷为之欢呼叫好,喜不自胜,引以为荣。但也有人嫉妒眼红,有人持不同意见,甚至还有人写信告“洋状”,想把她获奖的事闹黄,林林总总各种异议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大伙都有份,要不然,我得不到你也得不到。于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第一个把做了临床实验,本来绝不该有争议的屠呦呦,陷入这种尴尬境地: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好花还需绿叶扶。揆情度理,屠呦呦这朵花开得艰难不易,也开得辉煌大气,给国人争光,为人类造福,功在当今,福润后世。我们理当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拒绝内讧,精诚团结,珍惜爱护屠呦呦获得的这一荣誉,每个人都要当护花使者,不要做鲜花杀手。当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曾说过一句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同样道理,一个没有鲜花的花园是悲哀的花园,一个有了鲜花却不知道善待的花园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花园。
 
屠呦呦这朵花开了,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善待、珍惜、护佑这朵花,就会带动更多的鲜花开放,使我们的科技花园里真正做到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香飘天外。
 
《科学时报》 (2011-10-12 B3 科学与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