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农作物耕作方法——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显露出强大的生命力。经广西农业厅组织专家测产,采用此项技术种植的玉米比传统种植(对照)增产25.60%,花生、大豆分别增产13.70%和10%。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在详细了解试验情况后说:“这是农耕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是作物栽培技术的一大突破……其发展潜力和利用空间很大。”
这项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技术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和其创新团队创造的。他们在发现旱地作物土壤疏松类型比板结、表皮结膜型增产15%以上的基础上,通过系列试验后提出了这一技术,是采用专用耕作机械,将土壤垂直旋磨粉碎、自然悬浮成垄而直接播种作物的新栽培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在整地时可将传统的犁、耙、锄、锹、打和人工或机械起畦(厢)等繁杂耕作一次完成,具有“操作简便,省工高效,能活土、保水、透气和增产”的功效。
据介绍,采用这项技术,一是可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耕深松,粉垄深度可在30~60厘米(淮山药作物可在100厘米左右),比传统犁耙整地明显加深,土块更加细碎,而且是在作物种植区域实行条(带)状深耕,耕与非耕相隔,深耕区域一般占整地面积的60%~70%。二是可激活土壤速效养分。经测定,经粉垄,整地深度50~60厘米的土壤,其速效氮、磷、钾含量可增加20%左右,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也有所增加。三是可在垄的底部形成“U”形槽状长沟,利于天然降水的聚集和利用。四是可客土改土,相对减少了杂草和植物病源。
该项技术已在广西武鸣、宾阳等地进行了多种作物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2009年12月8日,经广西农业厅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在武鸣对利用粉垄技术种植的淮山等试验进行现场测产,淮山鲜薯亩产3779.1公斤;木薯鲜薯亩产,华南205、华南8号和华南10号三个品种分别达3384.65公斤、3627.90公斤和3481.95公斤,均比传统栽培增产30%以上。今年7月19日~20日,经广西大学等单位专家对宾阳县粉垄技术试验点测产,玉米、花生和大豆均比传统栽培(对照)增产,增产率分别为25.60%、13.70%和10%。(贺根生)
《科学时报》 (2010-9-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