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凌 沐雪莲 王效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8-30 11:05:20
选择字号:
北大、清华、南开、云师大学生寻访西南联大足迹,并签署四校共青团合作协议
清华北大南开云师大百余大学生暑期“朝圣”西南联大
 
催人泪下老校徽
 
当一枚西南联大的校徽发到学生们的手中时,不少人眼睛突然湿润了。北京大学一名学生激动地说:“虽然我是第一次走进西南联大纪念馆,却有一种熟悉的感觉。72年前,联大的师生也是戴着这枚校徽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不朽的奇迹,其教育精神、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至今仍为世界各大学所景仰。此行不仅是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次‘朝圣’之旅。”
 
7月28日—31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校的青年学生代表100余人,相聚昆明,组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寻访西南联大足迹、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为主题,探访西南联大历史足迹,感悟西南联大的深厚文化。这是4所大学团委联合发起的、以“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首次活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发来贺电,称这一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独特作用来促进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老校园里唱响老校歌
 
1937年8月,“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湖南长沙,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火逼近长沙,学校决定再度西迁,于1938年4月下旬抵达昆明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在滇8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汇聚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高校师资阵容。三校虽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但“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精诚团结、弦歌不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3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等8人,有中国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4人等。此外,还有大批人文社会学科的杰出人才,以及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抗战期间,联大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抗战胜利后,联大又成为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坚力量。
 
如今,西南联大的影迹仍然存在于云南师大校园的每一处。在参天古木掩映下的梅园,清华大学的同学都激动了起来。1946年,举世瞩目的西南联大撤校北迁,时任三常委之一、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慨然捐出薪俸旧币500万元,在他曾为之呕心沥血近8年的校园拓出一片小园,种上数棵梅花,以寄托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眷念之情。从此,梅树随风雨而生长,伴岁月而蓊郁,终蔚然成林。一名清华的学生说:“第一次听见梅园这个名字时,不过是想这名字真美。没想到与清华、与梅校长有着如此的联系,令人感动。”
 
随后,学生们参观了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周培源以及杨振宁、梅贻琦、赵九章等12位院士的故居,在那些历经岁月沧桑、斑驳的旧屋里,学生们吃惊地了解到,这些饱经流离之苦的著名人士当年就是在这些租住的老宅里,跑警报、躲空袭、缺衣少食、拮据窘迫中,著书立作,创造了世界教育史的奇迹。
 
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实践团的学生们看到,新校区里有分别代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训标柱和三色建筑、随处可见的联大教授名言雕刻柱和红烛广场、挺拔的联大仿制门和三校亭,属于西南联大的印记和气息仍然深深地存在于这个崭新的大学城里。
 
穿过西南联合大学仿制门,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亭前,同学们在“西南联大青年友谊林”种下了72棵树。为纪念这次活动,云师大精心挑选了高大含笑、红花木莲和滇润楠3个种类共72棵树。“72棵树代表着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至今走过的72载难忘岁月,同时也代表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72年来建立的血脉相连、山高水长的友谊。”云南师范大学校长杨林说。
 
4校学生还前往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这里曾设有西南联大的分校。路上,同学们唱起了《西南联大校歌》。就是在此时,北大、清华、南开的学生才知道,当年这首曾激励联大师生努力求知、奋发进取的《西南联大校歌》,现在仍被云南师范大学师生传唱并成为校歌。
 
老传统有了新传承
 
活动期间,北大、清华、南开团委分别与云师大团委签署合作协议。这是云南师大与3校继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后的又一项新内容。根据协议,双方学校团委将在共青团工作中共享相关工作信息、资料,每年交流工作经验、自办刊物以及在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共青团理论研究和西南联大研究等方面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双方互换在共青团理论研究和西南联大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大学生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时相互提供支持,每年可互派共青团干部到对方学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挂职锻炼、业务学习;4校团委建立定期互访和会议机制,双方除经常性地通报各自工作动态和重大事项外,原则上每两年至少举行一次共青团工作互访和会谈。
 
据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伊继东介绍,在云师大,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接受校史教育,参观西南联大及“一二·一”纪念馆,聆听校史讲座,西南联大精神的教育被纳入了本科教学体系和研究生培养中,“西南联大研究专题”作为选修课中的重点课程来建设。学校与北大、清华、南开合作,设置云南西南联大研究院,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网站。西南联大精神已经成为云师大培育学生爱国爱校情怀和科学精神的一笔宝贵资源。
 
对于此行,南开大学团委书记张宁宁称其为“寻根之旅、友谊之旅、感动之旅”,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杨俊峰则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三心”:爱国之心、感恩之心和惭愧之心,“当我们仰望西南联大精神时,我们要反思自己能不能像以前的联大人那样慷慨和承受艰苦”。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07级艺术设计专业的蒋晓涵认为,4天的寻根活动让他体会到了西南联大办学的艰辛与平时在书本上所不能感受到的西南联大精神,“收获了成长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清华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自动化系06级学生饶国兴,则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梅贻琦先生曾说的“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将他寻根之旅的体会归结为3个关键词:不朽的记忆、精神的丰碑、崭新的征程。这位清华学生准备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扬西南联大的精神:加入清华大学第12届研究生支教团,到青海大学计算机系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是西南联大的精神鼓励着我加入这个青春奉献的集体中,去建设西部。我将把西南联大精神带到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中,带到青海去,做好本职工作”。
 
当这次活动结束时,有学生念起了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穆旦先生《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中的诗句:“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那曾在无数代祖先心中燃烧着的希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