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保旭 刘子倩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11-2 10:55:32
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 学子聚昆忆中国教育“奇迹”

11月1日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70周年纪念日,来自海内外的西南联大老校友共聚春城昆明,追忆“刚毅坚卓”的大学岁月。1938年,受抗战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滇8年的西南联大共培养了两千余名学生,其中有一百七十余人成为两院院士,两人获诺贝尔奖,四人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八人毕业于西南联大。图为西南联大老校友、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右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右二)在云南省官员陪同下参观西南联大旧址。(中新社发 刘子倩 摄)
 

11月1日,云南师范大学在昆举行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活动。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等西南联大校友,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代表出席了庆典大会。图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携妻翁帆参加纪念活动。(中新社发 刘子倩 摄)
 
十一月一日上午,云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该校建校七十周年庆典,与海内外校友代表共忆那段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等西南联大校友,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代表出席了当日庆典大会。
 
王志珍在庆典大会上表示,西南联大在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一流的人才,并熔铸了不朽的西南联大精神,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热情、科学精神、优良学风和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民族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宝库,它为今天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后,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北上复校,联大师范学院留在云南,发展成为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虽然存在时间不满九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生活困难,条件艰苦,但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朱光亚、邓稼先等六位“两弹一星”元勋,黄昆、刘东生、叶笃正三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九十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前来参加庆典的西南联大的校友们都已是耄耋老人,步履蹒跚。当他们回忆起昔日炮火纷飞的联大校园,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求学的情景及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历史时,显得是那样激动。戴汝为称:“曾经风雨,既有懊悔也有激情,我们不管经历了什么,取得多大的成绩,始终不会忘记培育我们的母校,培育我们的祖国。”
 
戴汝为作为西南联大校友代表,发言时对当代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一定要脚踏实地,奋发图强,要坚定服务国家社会的意识,你们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必将能作出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大的成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