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中波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0-6-25 10:34:05
选择字号:
评论:根叔的“潮与亲”与校长的“板与远”
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据悉,“根叔”是学生对校长的一种“尊称”,使用已有几年时间。(6月24日《长江日报》)
尽管有人还在习惯性质疑7700多名学子缘何划齐统一地高呼呐喊,尽管有人还在悲观地认为李培根院士激情演讲的是“口号泡沫”,但当已毕业多年的笔者,掀起“记忆”的帘子,看看里面究竟有多少值得让人回味与“记忆”的内容时,却一样跌入了这位赶潮与亲切“根叔”的“演讲陷阱”——全身热血沸腾,沉浸在近似于“狂癫”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尤其是李校长喊出的那一嗓子“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科大学子做什么?”的真情告白,更是叫人不自主地感动。联想起以前其新颖独特的观点与特立独行的风格,比如“创新人才培养不只是大学的事”;教师不是“论文机器”;登录该校“白云黄鹤BBS”,与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直叫人觉得他的“潮与亲”其实是日积月累研究教育、体察学情的结果。
由此,不禁想起很多校长的“板与远”。“亲爱的同学们啊”,这是他们在各类学生大会,包括毕业典礼致辞上的煽情开篇语,可这“过门儿”曲段之后,接下来的“主曲”总是不大妙。套路一般相差无几,不是搬出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呆板说教道理,就是充斥全文的“冠冕堂皇”,既无法慰藉伸着脖子渴盼被理解的学子的心灵,又叫他们丝毫体会不到“亲爱”的温暖味道,有的只是“疏远与距离”,了无生趣的演讲往往沦为“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的下场。
这表面看上去,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与感情共鸣的演讲。只是失去了一点掌声,少了些由衷的喝彩。实际上,却在暗含着这样的校长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再往深了说,就是这样的校长并没有“仔细认真”考虑过学生的感受,闹不懂学生们心心念念地想听什么,不晓得学生们日萦夜绕的困惑是什么。究其原因,或许是他们不屑于走下“校长”的神坛,去闹懂、弄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
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今很多高校的校长仍旧陷在“唯上、唯官、唯权”的思维桎梏中不能自拔。小心伺候着赋予其官帽子的“头头脑脑”,一旦“上级部门”有个小指示,就会忙不迭地发动一场浩浩荡荡的“大运动”;万一“领导”来听会,就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做充分准备和全面汇报。要的就是名堂堂的显性政绩,乐呵呵的“上头满意”。至于“以学生为本”之类的,也就是嘴上说说、糊弄糊弄外人罢了。
所以,根叔的“潮与亲”与诸多校长的“板与远”,看起来只是个形式上的差异,其实却可以上升到是否“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高度,体现着本质上的悬殊。可以想见,一个62岁的花甲院士愿意为学生串热词,亲自准备演讲内容,就一定在时刻情念学子、心念学情,这样的教育才更有动力与希望;相反,那些朝朝暮暮看上头脸色、口口声声读官样文章的诸多校长,谁还能指望其能真正地“以学生为本”,让教育事业活力四射、激情澎湃起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