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CTV 发布时间:2010-11-12 9:15:17
选择字号:
万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还可以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科技部长万钢接受采访 

记者:在几十年前,一位村支书和来他们这插队的年轻人说,人这一辈子有两样东西,是越用越多,一个是力气,一个是脑筋。后来这个年轻人成长为了教师,工程师,大学校长,科技部的部长,在过去的五年当中,他在什么方面动了脑筋,用了力气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科技部部长万钢。
 
万钢:58岁
 
2007年12月任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记者:做了部长之后,您的脑筋和力气是越用越多了吗?
 
万钢:应该说我很珍惜这三年多的经历,它使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更加增加了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力气也没减少,同时还稍微减了减肥。
 
记者:那脑筋是越用越活吗?
 
万钢:脑筋有的时候确实也有累的时候,但是高兴。
 
解说:三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上,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长。当时,这位35年来首位由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正职的部长,曾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在任三年,他是如何看待过去五年的科技工作的?
 
记者:过去的这个五年当中从科技层面上来讲,您觉得最让您骄傲的是什么?
 
万钢:如果说总体说起来,我就发现科技和经济更紧密了,科技对于改善民生的作用更大了。
 
记者:您的答案让我有一点意外。您并没有说具体的某一件事、某一个项目,而是说的机制和体制上的这种变化。
 
万钢:对。
 
记者:你觉得这是真正最大的财富吗?
 
万钢:我觉得改革永远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改了、变了才会有发展。科技部党组是特别重视科技计划的改革。今天的成果已经成为了过去,而作为部长应该研究它是促成这些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解说:过去五年,我国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基础研究上、量子通信和干细胞研究等多个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在前沿技术上我们向更高、更深探索。中国航天员太空漫步、蛟龙入海、嫦娥飞天,这些画面成为国人骄傲的记忆,而在万钢看来,过去五年,能力的提升是最为珍贵的。
 
记者:在这些年,发生了不少的大事,有一些需要我们去应对的危机,比如说频发的自然灾害,金融危机,也有像今年的旱情,也有大的喜事:世博会、嫦娥二号的发射,哪一个瞬间是您最记忆犹新的?
 
万钢:有一件事对我是最记忆犹新的。甲流感是不期而遇,来势凶猛,但是我们在三天之内完成了布防,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了试剂盒,在半个多月之内布置了我们的药材的生产,还有,在一个月之内我们研发了疫苗。这个过程使我感慨万千,这些速度的背后映衬着我们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建设,它是引进不来的。它必须通过我们的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去建设起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所以我理解您说的这个感慨万千,就是对于未来不管是应对机遇,还是挑战更加地充满信心?
 
万钢:对,我们有信心再走上这一步,最近天河一号进行了测试。今天早上看到奥巴马总统说了,中国已经有最快的计算机,但是这个结果还没出来,我还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我们还在静候佳音。但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明了,中国在信息技术,尤其是面向未来的云计算,超大规模的地球应对气候变化,地球模型的建设,对于我们建立智能电网,对于 的探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芯片,我们现在说我们国家进口芯片的钱比买石油的钱还要多。那么,芯片的设计和芯片的制造工艺就是一个阶段。我们65纳米的可视机,现在已经进入了主流厂家,五年以前,我们在这个领域是空白,五年以后,我们今天有了这个关键设备。在市场经济下面的新兴举国体制,它拉动的不是一两个产品,它拉动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解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重大专项的科技举国体制把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加速提升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纲要中内容的16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专项已于2008年启动,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等重大专项实施成效显著。在取得这些重大突破的同时,科技惠及民生的能力也在加强。
 
记者:其实从你一上任之初就特别强调说让老百姓能感觉到科技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普通的生活当中。
 
万钢:对。
 
记者:您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万钢:因为我想我们所做的事情,30年的改革开放,最终的目的,最大的体现是在人民的生活改善上。
 
记者:那您觉得截至到目前为止,您上任时候给自己,包括给科技的工作者提出这个要求,就是让科技走进普通人生活,目前为止实现得如何呢?
 
万钢:既感到很满足,又感到不满足。我从我的感受来体会每一个人的感受。你今天出去拿个手机,它已经不像十几年前的大哥大、大砖头了。这个手机它不光有通话,它有短信,它有上网,它能炒股票,这一个手机它的容量,它的能力已经是过去一个大计算机所完成的。但是我也感到不满足,我们的(世博会)“沪上生态家”告诉大家未来的能源,屋顶上有风机,有热水,又有发电,对吧?用的是地热空调,这一些代表着未来的憧憬,也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未来的技术还没有真正地走入每家每户,希望它进步速度能够更加快一些。
 
解说:2008年,金融危机突如其来,世界各个国家都启动了科技攻关,而新能源,风能,生物质能、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被一致认为是发展的方向。
 
在过去五年里,我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而万钢本人也是这一领域的专家。
 
记者:您是汽车专家,所以好像不跟您谈汽车,似乎说不过去。在一年前,我的同事就跟您谈过关于新能源汽车。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有什么变化吗?
 
万钢:我们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且这个速度是很快的。电动汽车正在进入产业化的过程当中。去年推动十城千辆,在十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开展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今年扩展到25个城市,2015年的时候实现百万辆。电动汽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已经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目标了。
 
解说:科技部作为国家科技行政主管机构,深刻感受着世界科技形势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最为活跃的创新时代中占得先机,过去五年,科技部在机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而这也是过去几年科技成绩取得的重要原因。
 
万钢:我们国家科技资源分布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去集成、共享。科技部和各个省市建立了省部会商机制,就是和省长书记们在一块来确定我们未来两年的发展局势,把中央资金的资源和地方资金的投入集中到一个战略目标上去,来汇聚资源,来拉动产业的参与这个来推动它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于每个省市说的,具有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的特色,和全国的各具特色的性质。
 
解说:而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我国高铁技术的攻关,该计划集合了25个研究型大学11个研究院所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有68 位院士 500多名教授200多研究人员和上万名企业科技人员为之共同奋斗。两年的时间,我国就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万钢:所以铁道部的同志跟我说,我不用去购置超级计算机了,因为中科院就有,我不用去建造风动了,因为当时同济大学就建了一个,集成共享,然后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记者:铁道部的这个感慨说明了什么呢?
 
万钢:它说明我们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可以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要更多地来从这个方面着手。
 
记者:所以说,机制的捋顺就是带来效率创造价值。
 
万钢:对。
 
记者:当有弊端,有不顺的时候,必然要去进行一些变革,不过我看到有媒体形容您,说您不是一个激进的改革者,更多的是在做凝聚共识的工作,您同意这样的评价?
 
万钢:我的理念是于变革与不变之中
 
记者:怎么去体会你说的在不变当中求变革?
 
万钢:变革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和部门围绕重点工作来确定研究方向,来集成这个资源,让人们共同,这和过去研究的形式不一样的。
 
解说: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国家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在万钢心里,只有顺应形势积极变革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
 
记者:经过这些大事印证了我们的实力,所以更加有信心,在这些大事发生之前您曾经有过什么方面的担心吗?
 
万钢:有担心,如果说和发达国家相比的话,我们的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我们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能力也不充足,我们在一些农民急需的环保工程,环保产业,发展、发育不充足,这些都是我们急需、所需要的。
 
记者:那么在接下来的五年当中,我们能看到这些担心都变成信心吗?
 
万钢:我们正在逐步地走上这一步,接下来的五年在实施重大专项的时候要注意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从科技项目的立项平常工作当中,我们可能更多的要考虑项目基地人才的建设,特别是给予科学家一个稳定的支持。
 
记者:什么是给予科学家一个稳定的支持?
 
万钢:我们今天有所成就是我们十几年前所确定的一些前沿研究所做的。现在的科学技术要把它转化成为生产力要把握它的规律。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十年磨一剑的道理
 
记者:所以您是在提醒我们怎么看待科学家在科技领域当中的失败,要对他们有足够的耐心还有信心?
 
万钢:对,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宽容失败、捐弃浮躁的一个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我再想强调再强调一些,失败是可以的,造假是不允许的,是零容忍的。但是我也想说一点,不能因为这片树林的里面有几个蛀虫,就说这个树林是腐败了,我觉得这不对。因为这么讲对我们30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制造大国,并且向创造大国进军的科技人员不公平。十二五期间,我们不光到现在,我们是立项指南都是网上公布,今后验收、结题的课题也要在网上公布。一个接受大家的监督,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告诉大家科研出了这些成果大家可以用了,推动它的发展。
 
记者:对于接下来的五年您最期待的是什么?
 
万钢:接下来五年当中,是我们面向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所规划的目标,是一个冲刺的这一年。这一次十二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了,未来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机遇期但是挑战也是严峻的。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个规律,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挑战是不期而遇的。我们的责任就是抓住我们身边任何的机遇,来推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