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菊芹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0-1-29 10:12:42
选择字号:
评论:拿什么拯救学术尊严
 
寒风中,一个苦熬数年寒窗的博士欲将其风华正茂的青春止于纵身一跃,只因为得不到他本应得到的将以谋生的毕业证,原因竟是没有做完导师交付的博士论文之外的工作。没有“最丑”只有“更丑”,学术不端丑闻轮番上演,公众近乎麻木的神经再次被刺痛。年轻的生命最终得以挽救,但是应该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学术尊严?
 
学术尊严的丧失直接影响学术声誉,让学者、学术界蒙羞,甚至有损国家声誉。最近,国际知名学术杂志《柳叶刀》《自然》已开始关注中国学术界的造假事件。对于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乎崇拜的中国学术界,以如此方式受到关注和提醒,不能不说是个讽刺。
 
更为严重的是,伴随学术尊严丧失而来的是学术公信力的下降。学术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时代进步的思想引擎。一旦学术公信力下降,不但学术本身的发展要受影响,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产生动摇。在辨别信息真假的时候,公众应该更相信学术研究、更相信专家学者。然而,“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的批评或许有点绝对,但绝非空穴来风。
 
在劣币驱良币的效应下,对部分群体的不信任会波及到整个学术界。争吵得热闹异常的曹操墓真假之辩,已远远超出学术讨论的范围,俨然成了一部荒诞剧——严肃如考古这样的学术研究都遭遇信任危机。更可怕的是,这种怀疑情绪很可能会被放大,大到有专家参与咨询的政府决策、小到对某个事件的科学解释,都会被一再质疑。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官本位体制、权力和经济利益的绑架引诱、社会诚信基础的缺乏等等,这些都是被一再诟病的引起学术不端的原因。相关管理机制已在逐步改革和完善,但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学术界更应反躬自省。
 
“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如果每个学者都能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养成敬畏学术之心,就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那样,尊重它的规律,那么就会少几分浮躁、多几分慎重。只有对学术有所敬畏,学术才会有尊严,学者才会得到尊重。
 
拯救学术尊严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