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马普意识和神经学研究所的托马斯·弗里茨研究小组通过试验证明,音乐的情感表达可轻松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这项研究清楚表明,即便从未听过西方音乐的人,也能轻松辨认出西方音乐中愉悦、悲伤和恐惧等基本感情。而且比起不和谐的声音,世界各地的人们显然都更喜欢听和谐的音乐。这可用来解释为什么西方音乐能在世界上如此广泛传播。
为了得到音乐共性的明确证明,研究人员必须找到从未与西方音乐接触过的试验者,这种基本条件对试验至关重要。因为即便人们仅是被动地听了电台或电影中的伴奏音乐,都会有自己的音乐认知。而音乐共性的试验必须做到试验者是在与对方音乐文化绝对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经过艰苦的努力,弗里茨终于在喀麦隆找到了从未听过西方音乐的试验参与者——曼达拉山区一个名为玛法的民族。他们自己创作音乐,这种音乐反过来对西方的志愿者又是完全陌生的。
试验中,科学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志愿者从各自陌生的音乐中识别欢乐、悲伤和恐惧的能力。为此,他们把根据西方音乐语言规则谱曲的表达不同感情的钢琴小品介绍给玛法人和一个西方对照组。玛法人识别出每一段钢琴小品所表达的感情,然后通过面部表情的描述来归类,结果表明了他们识别的共性。弗里茨介绍说,试验表明,玛法人成功地从西方音乐中识别出三种调查的感情表达。这当中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元素对玛法人与对西方听众一样起了类似的作用。快节奏的音乐在这两个群体里都会让人觉得愉悦。而表达悲伤和恐惧情感的音乐速度相对慢一些,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音调。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科学家们将着重研究西方音乐和玛法音乐能否产生不同文化间类似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