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郭之纯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09-2-4 13:55:37
评论:面对质疑,涉假院士应该坦诚一点
 
论文到了被国际期刊撤销的程度,造假的证据确凿无疑。在论文上署了名的院士、教授,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由拒绝表态,不是虚伪就是滑头。
 
从舆论风向看,获得北京奥运会8块金牌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吸食大麻的丑闻,对其本人或许不会产生不可收拾的后果。由于他飞速道歉,很多人开始对这个年轻人表示谅解,甚至国际奥委会也公开表态,称他勇于认错“依旧是运动员的榜样”。至此,在某种意义上,菲尔普斯又获得了一枚意外的奖牌——面对丑闻的挑战,他再次“游”到了最前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更多不良后果。
 
看完菲尔普斯的新闻,再来看看同期曝光的国内一桩同样有“国际影响”的丑闻,笔者感觉分外遗憾。2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一个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牵头的课题组,近年发表的多篇论文由于涉嫌学术造假,已经被国际期刊撤销。据统计,该课题组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被发现了14篇。
 
论文到了被国际期刊撤销的程度,造假的证据确凿无疑。然而,就此事件,迄今尚未有人出来认错道歉,只有课题组所属单位出面出具了“情况说明”,称这些问题论文只是该院士所带的博士后个人炮制,其他署名作者实际上并不知情。
 
且不论这一说法疑点多多,让人难以相信,即便真的如此,那些在问题论文上署名的院士、教授,能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对此澄清或道歉吗?显然不能。以涉事者学术身份之显赫,如果他们当初确实不知情,是被利用了,站出来说明一下也是必要的;如果他们亲自参与或是知情,向公众道歉更是十分应该的。此时,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由拒绝表态,不是虚伪就是滑头。
 
同样是丑闻缠身,为何菲尔普斯能急匆匆地道歉,而院士课题组却是如此再三遮掩呢?这一反差究竟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该丑闻中最令人遗憾的,不是学术造假这一事实本身,而在于有错就认的基本伦理原则,竟被这些学术精英漠视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在尊重公众或道德自觉方面,似乎输给了菲尔普斯。
 
尤其令人郁闷的是,拒绝有错就认,在当下已经不是个例——一些公众人物有错不认,反倒强词夺理或巧言矫饰,也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陋习。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不能被纠正,甚至还被强化甚至美化。而有错就认变得越来越难,恰恰有可能会强化错误、弱化廉耻。这种现象的多发,证明对一些基本的社会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确实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维护。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