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9 2:27:1
科大往事:中国科大的穷和富
 
1958年9月2日,被中国科大录取的新生黄吉虎在北京前门火车站下车,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从长安街的北侧向西走,经过六部口、西单,出了复兴门,又经木樨地,走到了公主坟,花了近4个小时,硬是挑着行李从前门走到了玉泉路。
 
中国科大建校首址即在北京玉泉路,属原中央党校二部。刚建校时,不但校舍简陋,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学校连一个大点的礼堂都没有,以至于开学典礼还是在马路对面的解放军政治学院的礼堂中举行的。
 
第一期招生共计1600多人,教室勉强够用,但宿舍不够。这时,校长郭沫若出面向解放军政治学院借了两座宿舍楼,才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八人一个宿舍,进出宿舍都要侧身走。冬天很冷,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只能照顾到女生群体。女生每晚可以到锅炉房打一瓶热水,而男生则没有如此“权利”。很多男生就穿一双鞋行走过冬,抵御寒冷。渐渐地,鞋底磨穿了,有时渗水,一天下来,脚上全是泥巴。晚上不洗脚,就没法上床睡觉。男生们只好脱了鞋,把脚放在水龙头下,咬咬牙,冷水一冲,用毛巾搓干,哆哆嗦嗦地钻入被窝取暖。
 
当年科大生源,由各省市择优推荐,好多同学家里是很穷苦的,不少南方来的同学,穿不起鞋子,赤脚上课。衣服上的补丁也是司空见惯,即便是干部子弟也都着装朴素,以至于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时髦青年也逐渐改变,不受外界虚荣的影响,艰苦朴素成为科大的主流风气。
 
业余时间,科大学生就自己动手建设学校,当年新建的教学楼有这些学生的汗水,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个游泳池,也是学生们自己动手一铁锹一铁锹挖出来的。
 
但是,令科大人骄傲的是学校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却丝毫不差。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用最好的设备、最新的成果来装备学校,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最新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大分成了两部分,前三年基础课在北京玉泉路上,后两年专业课在中关村。
 
这些来自研究所的教授们虽然在研究所的科研任务很重,然而不但坚持为学生们上课,有的还坚持亲自编写授课讲义。他们在学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郭永怀就鼓励学生们像牛顿和鸡骨头的故事里那样用废寝忘食的“傻劲儿”去学习、工作;钱学森在为58、59级学生作《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的报告中,提出了“三严”(严肃、严密、严格)作风,影响了几代科大人,成为科大优良学风的重要部分。
 
教授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表现在期末考试总会出比较难的试题,能达到40分的就算及格。至今老校友们还流传着钱学森为力学系和力学工程系出试题,一场考试从早晨考到下午,抬出去4个人的轶事。考高等数学的学生走出教室,就看到华罗庚先生已经等在那里挨个问:“考得怎么样?”
 
课程重、抓得紧、讲得深,是科大教学的一个特色,但科大学生并不自顾埋头读书,当年互帮互助之风在科大也非常浓厚。初期,科大生源大部分来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也有小部分来自优秀工人的调干生。调干生的学习底子薄,年龄也偏大,于是班级就组织他们与学习好的同学建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以帮助这些调干生提高学业。当时的口号是:“决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
 
科大人这种自觉的艰苦奋斗的学习、生活精神,源自对抗大精神的继承。虽然生活艰苦,但是科大人自认为是精神的富有者。郭沫若校长对科大人明确提出要有声有色地、坚决地继承抗大的传统,把抗大的战胜任何困难、争取革命胜利的勇气和信念作为学习的榜样与动力,这就为刚刚建成的中国科技大学的精神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基调。
 
正如首任党委书记郁文所说,力戒浮夸骄傲,提倡朴实谦逊的作风,树立革命干劲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革命风格。
 
《科学时报》 (2008-9-9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