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2 2:33:1
中国科大往事:科学家的强国之梦
 
两颗卫星上下交叉盘旋,一支火箭环绕地球飞向太空——这个一人多高的地球雕塑曾经被放置在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玉泉路的旧址正门甬路上。
 
中国科大的建校目的非常明确而实际,就是为研制“两弹一星”培养尖端科技人才。1964年,陈毅元帅时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应邀在科大毕业典礼上讲话:你们是搞科学的,我是搞外交的,你们是我的后台。可我现在后台不硬,手里没钱。跟外国人打交道,说我是副总理、外交部长,他才不买账呢,可你只要有“两弹”(原子弹、氢弹)一晃,就好说话了。你们搞科学的要做我们的后盾,你们好好搞,我的外交部长就好当了。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科大的诞生完全是从国家最迫切的科技战略需求出发、从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而设立的,为一个实际的共同目标,即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两弹一星”的后备军。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太空竞赛由此愈演愈烈,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成为举国上下的凌云壮志。当年钱学森一回国,彭德怀、陈赓就邀请他参观了哈尔滨军事工业大学,他发现我国在军工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不久后,彭德怀接见他的时候问:“我们有没有信心成立专门研究导弹的研究院?”钱学森当即回答:“没问题,凡是他们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中国人都有能力做。”
 
自1956年起,中科院陆续成立了不少研究所,研究队伍就显得有些不足。1958年春,力学所三巨头——所长钱学森、副所长郭永怀和党委书记杨刚毅在北京万寿山召开会议,讨论力学学科能为国家解决的问题是“上天、下海、入地”,而最容易办到的是“上天”,因为钱学森等人在海外学习研究时,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但问题是,不能只依赖研究所里一些回国的科学家,必须培养一批年轻的后备力量来协助工作,所以他们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汇报说,力学所要办一所星际航空学院。力学所的这一提议被拿到中科院院务大会上,一经讨论,极富戏剧性的是,各个研究所都纷纷表示,我们同样也都需要培养后继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中科院之所以要办一所大学,就是要赶上国际科学水平,填补空白,壮大科学队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时,时任副总理的聂荣臻在讲话中说:“这种大学和研究机构结合在一起,选拔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给以比较严格的科学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的训练,在三四年级时,让学生到相关的研究机构中参加实际工作,迅速掌握业务知识,加快培养的进度,以便在短时期内使我国最急需的、薄弱的、新型的科学部门迅速赶上先进国家水平。”
 
当初科大办学时,想请苏联专家授课,但中苏关系恶化,因此,中国科学院决定,由研究所的科学家、大师们安排教程,使当时的科大教育里面融入了西方教学的特色。所以,中国科大的办学是由大师决定的。而但凡能胜任“两弹一星”的研究者,既要拥有厚重扎实的理论储备,又要拥有敏锐缜密的实验能力。所以科大创办之初,大师们也提出,不仅要为“两弹一星”服务,还要争取获得诺贝尔奖。1958年,教务长张兴民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说:“如果将来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出现一个像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就是我们科大培养的成果。”
 
《科学时报》 (2008-9-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