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
孙立广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过去千年南海水文变化与太平洋沃克环流变化》。以中国科大2008级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晏宏为第一作者的这篇论文,对南海地区过去千年降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热带太平洋地区世纪尺度的气候变化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连续支持下,孙立广课题组过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岛进行了两次科学考察,采集了多个时间跨度超过千年的沉积柱,据此进行了古降雨记录重建。结果表明,位于赤道辐合带北界附近的南海西沙地区在小冰期期间出现了降雨量增多的情况,这是传统热带气候变化机制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热带太平洋地区目前已有的一些古气候记录,课题组重建了过去千年热带太平洋地区降雨的空间结构变化,并得出结论:在相对较冷的小冰期(公元1400—1850),热带西太平洋地区降雨增多,而热带中东太平洋降雨减少,表明该时段太平洋沃克环流较强;在相对较为温暖的中世纪暖期(公元800-1300),热带西太平洋地区降雨偏少,而热带中东太平洋降雨偏多,表明该时段太平洋沃克环流较弱。
该研究不仅提出了热带太平洋地区世纪尺度降雨变化的新机制,还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世纪尺度的降雨变化与背景温度以及太阳辐射变化之间存在联系,这将有助于揭示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新的模型,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自然—通讯》审稿人认为:“这一证据的发现和新机制的提出是对热带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将激发科学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好奇与兴趣。”(来源:科学网 曾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