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综合
热点聚焦

聚光灯下的科学

近几年,科技议题时常进入社会领域并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科学家也成为公众品头论足的对象。在大科学时代,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加持下,象牙塔中的科学走到了聚光灯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走进公共舆论场,这一现象对科学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科学家该如何应对?媒体在其间又该如何扮演好角色?就这些问题,本报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破四唯”不能一破了之

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得到的共性回答是:不“唯论文”,不是杜绝论文,论文仍然很重要;“破四唯”之后立新规,需多部门共同谋划,瞄准痛点,精准发力;不可或缺的三点是能力导向、贡献为主与多元评价。

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线科学家如何看待开放合作对科学创新的意义?良好的国际合作有哪些重要因子?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就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院士专家。他们分别是全国人大代表、科院院士王建宇,全国人大代表、科院院士吴立新,全国政协委员科院院士曹晓风和全国政协委员、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首席科学家张新民。

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月球能否种菜?不排除未来在月球科研站人工培植
聚光灯下的科学
徐旭东委员:媒体科技报道须力戒夸张文风
“破四唯”不能一破了之
区域创新:要竞争更要合作
袁亚湘委员:公众应关注科技成果而非科学家
科学家要霸屏吗?
周忠和委员:科学家如何面对科技议题“破圈”
创新联合体助力从“0到1”与“1到多”
三问“天问一号”:落在哪?怎样落?如何探?
书写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中国答卷
区域高等教育如何跨越“马太效应”陷阱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自信源于科技自立自强
王志刚:中国科研攻关将针对病毒变异等做好工作
王志刚:围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王志刚:科技创新应从基础基层做起
技术、需求如何才能“一见钟情”?
破解“卡脖子”难题要过几道关?
杜玉波委员: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
克难点 通堵点 “三评”改革到了攻坚期
为“卡脖子”技术磨一把利剑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如何“十年磨一剑”?
基础投入加码 创新驱动加压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升级“催化剂”,坐稳“加速器”
评价体系的“病”要慢慢调理
首场委员通道彰显科技引领的中国力量
十年为期如何不负众望?
自立自强从“基础”做起
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十四五”我国将继续推进两型重量级火箭研制
如何推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代表这样说
科技部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