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韩扬眉 王东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4 9:21:10
选择字号:
自立自强从“基础”做起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实现自立自强的基石。

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依旧是短板。为补齐这块短板,“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那么,如何加强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中国科学报》采访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三大创新主体机构的代表委员。

科研院所:优势很明显 张驰须有度

科研院所是开展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主体,而中国科学院又是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

“中国的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科学院的院所和各个部委的研究院所。部委的科研院所,更侧重应用,跟产业结合比较紧密;而中科院既有纯基础的学科,也有面向应用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研究人员数量多,学科比较全,便于学科交叉,这些都是中科院开展基础研究的优势所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

正所谓“事在人为”,要激发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创新实力,首先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周忠和表示,国家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政策引导是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但政策支持不能过于功利,经费稳定、平台设备支撑、基础设施建设、青年人才生活条件等,都会影响基础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

他建议,“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有基础、有支持、有氛围,处理好“放”与“管”的问题;科学决策需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问题,重大科研项目要让真正的科学大家来拍板;此外,还需要全社会凝聚科学共识,提升科学素质,让领导干部和科学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企业:不急功近利 落实好政策

近年来,关于科学家逃离企业以及学术与商业如何兼容的问题,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对于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责任与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强有着清醒的认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强

“高校与企业在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大有不同。高校是科学问题导向,回答的是‘为什么’(Why)的问题,而企业则是技术问题导向和目标结果导向,回答的是‘怎样’(How)的问题。”沈志强说。

他表示,以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为例,高校的基础研究会研究基因编辑技术为什么能高效率、低脱靶率地实现对基因组的大规模编辑改造,而企业的基础研发则研究如何高效率、低脱靶率地实现对基因组的大规模编辑改造,并将技术用以创制新细胞、新疫苗、新产品等,改善提高现有产品的功效,推动生物制造、疾病诊疗领域实现创新发展。

近年来,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许多制造动物疫苗的新细胞,并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多种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此外,他们还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高密度发酵与高效表达技术,研发出第四代病毒样颗粒疫苗和第五代精准结构疫苗。

沈志强表示,他们与国内外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加快研发创新速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对于“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强调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他表示,这些政策将有利于调动企业的原始创新积极性。

“从事基础研究,没有稳坐十年以上冷板凳的定力,很难见到成效。”沈志强建议,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须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行为和政绩行为,解决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基础研究科技人员给予专项奖励,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给予专项奖励,将支持基础研究的政策持之以恒地落实到位。

研究型大学:搭建平台 仰望星空

曾先后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工作过的全国人大代表沈满洪,如今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党委书记,在多家高校的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可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的科学研究更加有可能仰望星空,做纯科学或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相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高校的科学研究可以做到‘科研育人’和‘育人科研’的有机结合,‘科研育人’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人才尤其是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育人科研’是指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探索科学问题,让基础研究绵延不断。”沈满洪说。

他表示,加强大学基础研究,一要通过支持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等创造基础研究的学科平台;二要通过设立学科交叉基金,鼓励教师和博士生在学科交叉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三要集中力量建设科研平台支持基础研究,例如设立数学研究中心、纳米研究院等,集聚创新性人才,推进基础研究的重大攻关。

对于当前基础研究的激励政策,沈满洪十分认可,同时,他也表示,政策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一是基于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地位,优先保证基础学科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二是基于基础研究的公共物品属性,更大力度设立基础研究国家基金;三是基于学科差异性和科研差异性,推进科学研究的分类评价改革。”沈满洪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相关专题:2021两会科教之声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