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China平台运行自2017年起,已经从德国团队移交到了中国的团队。在过去10年中,主要资助方德国科学基金会投入的建设和运行资金超过了1000万欧元。
也是在这10年中,中外团队已经在国际期刊发表140余篇论文。培养中外研究生60余人,博士后20余人,目前仍有20多名研究生,10多名博士后参与工作。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实验较之草地系统的一个突出优势是,树木生长时间长,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加充分地观察到物种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随时间的变化,其研究意义更大。同时,要想在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得到科学研究的科考结论所需要的时间也就多得多。
目前,BEF-China并不只有系统生产力的研究方向,还涉及个体生长、功能形状、遗传多样性、氮循环、土壤、微生物、植物与昆虫、枯死木分解等,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研究方向还在不断增加。
“我希望,70年、80年,甚至100年之后,这个平台仍然能够运行。”这是马克平的坚持。在他看来,支持一个基础科研平台的建设太重要,却也太易被忽视了。
“中国目前的科研项目资助大部分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快速产出。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研究都符合这个要求。有一类有价值的产出,是有赖于好数据的。好数据从哪儿来?从好的研究平台里来。”
马克平提到,国外非常重视所谓科研能力的建设,平台建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遗憾的是,中国缺少好的基础研究平台。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这些平台建设、运行所能给予的稳定支撑太少。
“如果科研单位、资助机构能重视平台建设,就会发现,它反过来可以长久地支撑科研能力的进步,从而保证有更好的更持续的产出。”
马克平打了一个比方,研究平台就好比树根,基础打得牢,树干才能长得高,树冠才能长得大。“如果从一开始就只盯着树冠,拔苗助长,而不在意树根长得怎样,谁能保证它不会没长大就‘腰折’了。” (胡珉琦)
《中国科学报》 (2018-11-0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