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俊 鲁 伟
2004年,由美、德、英、法、荷、日的几位国际知名教授联合发起,最后由遍布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26个国家与中国香港地区参加的第二次学术职业国际调查项目在巴黎启动。
2004年11月,正参加美国高等教育学会年会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沈红,受到了项目总协调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威廉·康明斯的当面邀请,希望沈红能够代表中国参加该大型国际调查研究项目。
康明斯告诉沈红,这个项目由多国学者自发组织而成,因此无法提供任何资金和条件支持。没有钱,还要做全国性的教授问卷调查,沈红看到眼前困难重重,并未一口答应。
“我们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对世界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康明斯的一席话,打动了沈红。
沈红回忆说:“我当时觉得,这句话太重了。因为这句话,我就应该义无反顾地答应参加。有再多的困难,日后再努力。”
2005年1月5日,“学术职业国际调查—中国项目”在华中科技大学正式启动。
沈红之所以最终接受项目邀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看到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2004年,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刚刚走出校门,处于规模扩张初期的高等教育,开始受到“大学质量下降”的质疑。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大学扩招,引发各种社会批评。
“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调整结构?”沈红说,她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通过国际合作,让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与世界接轨,同时,把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教师的发展现状呈现给世界,告诉外界,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发展着。
随后,沈红的研究团队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2007年秋,项目组进行了对全国11省70所高校4200名教授的全球问卷调查,最终收到来自68所高校的3612份有效问卷。在全球调查中,我国样本数最多,有效回收率最高。
沈红介绍,调查样本兼顾了多维度差异:东、中、西的区域性差异的严格分层抽样;“985工程”大学和普通四年制本科大学机构层次性差异的严格分层抽样;教师个人性别、年龄和职称等方面差异的非严格分层抽样。调查问卷覆盖大学教师的职业状况、工作情况、教学、研究、学术职业管理和个人情况等六个方面。
沈红特别强调,在回收调查问卷的68所高校中,有58所地方高校,10所中央部属“985工程”大学,“严格按照中国四年制高校的地区和所属关系结构进行抽样”。除此,为了使多国比较具有可行性,在对学术职业进行了基础性研究的前提下,特将中国的学术职业调查对象限定为“四年制及以上学制的大学的全日制教师”。
截至2010年底,1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完成了本国(地区)的调查工作,并在德国建成了国际数据库。至此,参与此次学术职业国际调查与研究项目的研究团队,开始基于该数据库,对已有数据的19个高等教育系统展开分析研究。
今年11月,作为全球第二次大型学术职业国际调查的项目会议,“影响学术职业变革的力量——多国比较的视角”国际会议首次在我国举行。
《科学时报》 (2011-11-29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