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周峰 更多>>

重塑战略润滑力量,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60多年来,国家战略需求在哪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选题方向就在哪里。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使命新要求,实验室以建设“润滑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契机,进一步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以满足高质量发展对先进润滑材料的战略需求。

在国家需求的引领下,实验室凝练关键科学问题,重塑科研布局。我们聚焦国家国防、安全和高端装备领域重大需求,系统梳理共性技术难题,研究方向从原先以固体润滑为主,拓展到固体润滑和液体润滑研究并重,设置摩擦磨损的微观机制、润滑原理与方法、润滑材料设计制备、润滑材料使役行为四个研究方向。研究所投入2000多万元自主部署项目,引导科研人员围绕这四个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开展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重塑战略润滑力量,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王佳伟 更多>>

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借助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契机,我们进一步发挥建制化优势,聚焦“双碳”战略目标中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顶层谋划、统筹布局,促进与相关研究所、实验室之间的联合合作;促成 与计算科学、电子工程学、地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融通;促进同一方向不同研究组之间的紧密协同;打通上下游创新链条,与“减排”类实验室紧密合作,形成“双碳”重点实验室群,共同打造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新型组织模式。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双碳”战略目标为实验室主责主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院党组“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部署,狠抓工作任务落实,以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为抓手,深化研究所改革,为国家“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 更多>>

整合资源增动力 创新机制促活力 引智育才助跨越

2009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通过院地共建验收并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管理序列。十余年来,研究所聚焦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不足是年轻研究所的“短板”。研究所主动谋划,提出“整合资源增动力、创新机制促活力、引智育才助跨越”的改革思路与落实举措。侯建国院长在2023年度工作会上指出“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大幅跃升。这为研究所实现跨越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变革方向。

整合资源增动力 创新机制促活力 引智育才助跨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 更多>>

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热带海洋科学高地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海洋,国家安全、资源保障、防灾减灾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久性问题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是一门观测与实验科学,科技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这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二个海洋研究所,也是开拓南海区域海洋学事业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建所伊始,南海海洋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深耕南海,做到“为国求知”。1957年起,先后开展西沙-中沙群岛和南海中部海域综合调查、南海东北部海域综合调查、南沙综合考察等大规模南海科考,整理了大量一手海洋和岛礁数据资料,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成果,相关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也为维护我国在南沙群岛主权,南沙国土整治,岛礁建设,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热带海洋科学高地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朱冰 更多>>

重积淀、育人才,打好“有准备之仗”

表观遗传学被誉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领舞者”。作为 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在恶性肿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再生医学、衰老等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面向“重大疾病和衰老”相关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健康中国2030”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中国科学院相关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项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打造建制化团队,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了“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

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的目标首先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入探究表观遗传学新机制,特别是针对表观遗传信息动态性最强的两大体系:早期胚胎和血液系统,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重要的生物学场景(如免疫、肿瘤和衰老等)中验证这些科学发现的应用潜力,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重积淀、育人才,打好“有准备之仗”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马彩文 更多>>

重塑科研生产体系 聚焦主责踔厉创新

在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引导下,西安光机所一系列前沿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开花结果,更多的国家型号任务接踵而至,科技人员越来越忙。然而加班加点和挑灯夜战并没有消减拖期交付风险,它始终似悬顶之剑让人顾忌。

为顺利投产,科研人员完成设计后还要跟产,“科学家”变成了“工程师”。深陷跟产过程既浪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精力,科研本职也渐渐疏离,创新的能力提升、活力形成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制造人员投身批产任务,无法聚焦主业,先进制造能力短板突破举步维艰,严重制约研究所核心竞争力提升。

面对困局,西安光机所领导班子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现行科研生产组织模式影响了生产效率提升。关键问题之一是设计阶段科研人员缺乏对工艺合理考虑与适当把握;之二是传统科研生产组织模式难以适应骤增的批产任务。

重塑科研生产体系 聚焦主责踔厉创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 更多>>

科研团队“大部制”加速形成创新人才高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简称青藏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目标要求,以“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改革创新人才团队发展机制,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集聚强有力的学术带头人,以第二次青藏科考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为抓手,以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体系重组为契机,整合国内青藏高原优势科研力量和条件平台,打造“引领性、平台型”的开放研究高地,充分发挥“国家队”的建制化优势,努力建设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研团队“大部制”加速形成创新人才高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 更多>>

引进来+走出去:开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局面

科技创新,人才先行。在全球科技创新人才“争夺战”愈加激烈的当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始终坚持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策略,搭建了科教融合国际合作体系,为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20年以来,深圳先进院和正在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已连续3年3人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我想,这首先是深圳先进院创新的体制机制下,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定位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引进来+走出去:开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局面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庆 更多>>

主动适应国家需求 提升机器人研发创新效能

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肩负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的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应该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机器人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三大学科方向之一,有多个研发单元致力于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展机器人理论研究与装备研发。四十余年来,沈阳自动化所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数十项第一,研发的海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微纳机器人等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动适应国家需求 提升机器人研发创新效能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李风华 更多>>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中科院建制化优势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建所初衷就是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这也成为声学所立所之本。近60年来,声学所人初心不变、使命不改,始终致力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学科的基础和高技术发展研究,着力破解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前瞻性重大科技难题与系统集成瓶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新时期国家对声学发展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声学所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职责使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心系“国家事”、勇担“国家责”,充分发挥中科院建制化优势,以重大任务为牵引,通过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联合作战”的方式,探索建制化科研攻关组织模式。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中科院建制化优势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 更多>>

组建任务攻关团队,打造建制化科研新范式

在以往的工作中,昆明植物所组建了科技创新大研究团队,通过“学科+目标”的学科团队模式开展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我们发现,在“学科+目标”的模式下,科研人员往往满足于干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由于任务分散,并不利于有针对性的聚焦到生态文明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具体需求上。

因此,昆明植物所聚焦“十四五”规划重点布局和事关“国家事”“国家责”的主要任务,认真总结科技创新大研究团队第一阶段正反两方面经验,组建任务攻关团队,强化学术委员会把关和研究员会议的讨论,系统出台了任务攻关团队组建和运行管理办法,提升了建制化水平。

组建任务攻关团队,打造建制化科研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汪鹏飞 更多>>

直面挑战持续创新,建设低温科技研究高地

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广泛应用于大科学装置、航天发射、氢能储运、氦资源提取、量子计算等国家安全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是我国重要战略支撑技术。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对大型低温技术和装备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曾于2010年和2015年先后承担两项财政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专项任务,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液氢温度(20K)大型低温制冷装备、2.5kW@4.5K/500W@2K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尚未具备液氦温度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还需要进口西方的制冷装备系统,并随时遇到漫天要价和断供的风险。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理化所迎难而上,揭榜挂帅,发起对“液氦温度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技术和装备制造”这一低温技术制高点的新一轮冲刺,承担起中科院C类先导专项重大攻关任务,努力为氦资源自主保障以及航天工程低温制冷装备的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直面挑战持续创新,建设低温科技研究高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 更多>>

强化科技战略咨询需要科技智库全面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科技战略咨询”。2016年组建以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作为中国科学院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综合集成平台,始终致力于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提供前瞻咨询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和创新政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定量预测与预见分析、战略情报与数据平台五大研究方向,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特色高端科技智库建设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智库出思想、出方案、出人才。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前瞻研判科学前沿,优化科研体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战略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战略咨询院将恪守国家高端智库定位,以高水平智库研究支撑高水平科技战略咨询,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决策咨询支撑,为中科院实现“四个率先”贡献力量。

强化科技战略咨询需要科技智库全面创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顾长志 更多>>

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大科学装置是某一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公共平台,核心目标是服务科学家攻克前沿科学难题。

为走在科学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肩负使命,聚焦主责主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组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创新科研组织和管理模式,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2017年9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物理所主导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

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丁雷 更多>>

让红外“大树”愈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红外科技在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气象灾害监测、空间安全以及红外天文观测等领域具有核心作用,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技术之一。

上海技物所自上世纪60年代起扎根红外光电,伴随着国家战略而发展,逐步成长为领域内苍翠挺拔的一棵“大树”,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了对标国际领跑水平的重大突破。在国家重大工程牵引下锻炼并造就的研究所全创新链协同攻关能力,是滋养大树根深叶茂之本。这亦支撑着研究所始终紧盯“国家事”,自主发展、迭代创新,持续拓展红外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

让红外“大树”愈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赵琛 更多>>

把“强基础”与“抓攻关”合二为一

自1985年建所以来,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立身之本。

现如今,在高技术领域,强化基础研究,本质上是培养一种能力——不再只是发表文章的能力,也不仅是参赛拿奖牌的能力,而是能够瞄准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软件所将强基础与抓攻关合二为一。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有效衔接,聚焦软件领域“心腹之患”“燃眉之急”开展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真正发挥中科院研究所作为“国家队”的建制化优势。

把“强基础”与“抓攻关”合二为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 更多>>

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为确保人才潜心科研,研究所还实施“交钥匙”工程,通过多部门联动,提升“3H”保障效能。此外,也要注重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和老学家精神的传承等现有丰厚精神土壤,以榜样的精神感召人才。

如今,通过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以及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大连化物所激发了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努力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态,达成了研究所和人才“双赢”的局面。

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 更多>>

“拢”出智能科学体系化研究力量

人工智能是交叉性、复合型极强的新兴学科,牵涉范围甚广、研究方向繁多,对研究所方向整合、系统布局而言,挑战巨大。围绕如何统筹、如何切题、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动化所着重做了如下部署。

一是聚焦作为名词的“智能”,即回答“如何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问题,探究与智能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二是关注作为形容词的“智能”,回答“如何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国家重大关键领域的需求”的问题,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拢”出智能科学体系化研究力量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胡海鹰 更多>>

积极参与世界航天版图重塑

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新思路、新器件、新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快速迭代与应用,航天技术向极大规模、极智协同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星链”计划为代表的巨型星座,开启了天基规模化部署新时代,对传统定制化卫星研产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通过引入工业化生产制造、批量化发射部署、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星链系统已从0.9版本更新至1.5版本,卫星成本降至50~100万美元/颗,目前已在轨部署超过3000颗卫星。

“星链”系统潜在的巨大战略价值获得了美军方的关注和认可,与军方开展合作,有望将美军空间系统的时间响应能力从20分钟提升至秒级,其实战性能已在俄乌战争中得到有效验证。得益于绝对数量带来的弹性和依托商业模式构建的低成本规模化部署能力,卫星技术正经历着颠覆性、变革性、前沿性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全球航天器规模“指数式”增长,正深刻改变和重塑着世界航天版图。

积极参与世界航天版图重塑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 更多>>

引导“西部人”干好“西部事”

围绕干旱区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一代代科研人员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科技戍边六十年,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了卓越贡献。

多年来,新疆生地所人才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一是未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领军人才梯队,青年人才比例偏低。二是留住优秀人才和引进领军人才困难,极度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

近年来,新疆生地所遵循“西部人做西部事”“先定事、后定人”的原则,推出系列举措,培养造就了一支干旱区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引导“西部人”干好“西部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刘桂菊 更多>>

聚焦国家需求 忠诚履责担当

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作为我国力学领域的“国家队”,始终把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作为研究所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

为发挥建制化优势,抓住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机遇,更好聚焦国家需求,力学所大力改革传统的以“课题组”为主的科研组织模式。我们优化整合了“体量小、成果不突出”的小课题组,逐步推动大体量研究部的建设,为重大项目培育团队基础。同时,建设力学所总体部——“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聚焦集成创新能力提升,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两总”重大任务组织模式,构建“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新体系,实现“创新之脑”与“创造之手”的有机融合。

刘桂菊:聚焦国家需求 忠诚履责担当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朱俊强 更多>>

让青年人才在重大任务中“破界”成长

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青年人才是源头活水和主力军。近3年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牵头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科委创新特区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300余项。这些国家重大任务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对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提出很高要求。但因为重大任务研制难度大、研究周期长,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出成果慢、论文产出低,依照传统评价体系晋升晋级和个人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沙场点兵、揭榜挂帅,改革人才评价方式,给青年人才一展身手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勇于挑大梁、敢啃“硬骨头”。

让青年人才在重大任务中“破界”成长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更多>>

适应大装置建设需求 探索矩阵式管理模式

从十多年前,高能所就开始尝试打破PI制,将课题组转变为行政组,再根据大科学装置项目任务从行政组抽调人员组成临时项目组,项目结束后项目组解散。

我们将这种科研组织模式称为“矩阵式管理”,它包括一横一纵,横向是行政体系,按照专业领域将研究人员划入不同的研究室和行政组;纵向是项目体系,根据不同项目任务组成项目组,包含项目指挥部、分总体、系统和分系统等具体单元。

适应大装置建设需求 探索矩阵式管理模式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南华 更多>>

让做出真正原创性工作成新的指挥棒

很早以前数学院就率先实行研究生数学学科学位对发表论文数不做具体要求的规定,通过学术报告、研讨和答辩环节判断其学术水平和成果本身的重要性。

评估后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强化正向激励作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绩效奖励,完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学术评价改革为数学院带来了科研新气象,科研人员能否做出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创性工作成为了新的“指挥棒”,改革还带动了数学院人才引进,如今在外界,数学院已形成“数学院提供给青年学者优越的研究条件”的名声。

让做出真正原创性工作成新的指挥棒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 更多>>

打好“组合拳”,种好“梧桐树”

我认为,高端人才的引进要秉持“引进一个人,开辟一个新方向”的宗旨,绝不是“为引进而引进”,顶尖人才能否在上海有机所扎根、发芽、健康成长,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要理顺体制机制。

上海有机所始终坚持人才强所的理念,近年来通过体制机制方面的系统设计,创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打好“组合拳”,种好“梧桐树”——让“凤凰”看见了就想来,来了就不想走。

打好“组合拳”,种好“梧桐树”
编者按

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研究所是中科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研究所能否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明确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确定改革创新发展新任务、新举措,直接决定着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改革创新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中国科学报》、科学网推出“研究所发展大家谈”专栏,邀请中科院研究所所长、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大局,分享科技创新与管理经验,畅谈“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言献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