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idi Fuchs 来源:《自然—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0/9/9 13:15:11
选择字号:
气候变暖让海底生物迷路

 

全球变暖让许多生物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但对海蜗牛、海肠和贝类等底栖生物而言,找到新家并非易事。

9月7日,《自然—气候变化》上线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部的蓝贻贝出现了提前产卵的情况,而洋流会带着幼虫向更南处移动——这有些反常,因为这会阻碍物种在海洋中的有效移动,不利于它们的繁衍生息。

随着气候变暖,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也受到一系列影响,它们可能要迁徙到相对凉爽的地方,或改变产卵时间、对更高的水温产生耐受力。而对仅仅依靠洋流方向漂移的生物来说,它们不会全部去向适宜生长的地区。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海蒂·福克斯(Heidi Fuchs)此前曾研究过海蜗牛的产卵方式及幼虫迁移,她发现几十年来,海蜗牛的种类正在迅速减少。

梳理其他底栖海洋无脊椎生物的数据时,福克斯发现生活在相同地区的许多物种有相似的变化:它们整体上向南移动,但由于从深水逐步移动到更浅的地方,种群范围正在缩小。但这样的移动会导致危险——变暖甚至变高温的海水并不利于这些物种生存。

一般情况下,大西洋中部的底栖生物会在春末或夏初产卵,几十年来,这片海域平均温度上升了2℃,这意味着底栖生物会比以往提早一个月左右产下后代。

福克斯与合作者从公共数据库中收集了50种物种的产卵及分布记录,还研究了大陆架上的洋流变化。研究发现,早春时期洋流速度更快,随后减缓,若某一物种产卵过早,其幼虫可能被洋流带到更远的地方。

福克斯等人还指出,随海洋变暖,北部温度较低的水域更适合南部物种生存。大多数物种的潜在栖息地范围有所增加,但与上世纪50-80年代相比,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平均缩小了约10%。其中不断在缩小范围的物种包括沙钱、蓝贻贝等潮间带群落的重要成员。

目前,还不确定是否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底栖生物都有类似情况,气候变暖对底栖生物的生存范围影响还需要考虑它们的产卵时间、洋流模式。

对大西洋北部的底栖生物而言,它们可能会调整产卵时间,或进化出温暖海水的耐受力。但也有研究者对此表示怀疑,可能需要考虑将物种移植到更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中。(来源:中国科学报 袁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894-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