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帽斗栎现生植物与前帽斗栎化石的形态比较图
图2:帽斗栎沿海拔梯度采集的样品的气孔频度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
图3:帽斗栎历史标本样品的气孔频度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
图4:晚上新世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结果比较图
重建古大气CO2浓度不仅能反映地质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情况,还能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植物叶片气孔频度(stomatal frequency)与大气CO2浓度的相关性重建古大气CO2浓度是一种重要的古大气CO2浓度研究方法。气孔频度主要包括气孔密度(stomatal density, SD)和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SI)这两个参数。若气孔频度与CO2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可应用于相应的植物化石中以重建古大气CO2浓度。之前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植物的SD或/和SI与CO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一部分无相关性,而呈正相关的比例不超过12%。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是利用气孔频度与CO2浓度的负相关关系来重建古大气CO2浓度,而利用正相关关系来重建古大气CO2浓度的研究鲜见报道。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研究组发现帽斗栎(Quercus guyavifolia H. Lév., 图1)的气孔频度与大气CO2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该关系来源于两个相互独立的系列:第一个系列沿海拔梯度采集,因为大气pCO2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二个系列沿时间变化采集,采集了最近90年间标本馆内历史腊叶标本的样品,因为近90年来大气pCO2逐步增加。这两个系列得出一致的结果:帽斗栎的气孔指数随CO2浓度升高而升高(图2, 3)。这一“反常”的正相关关系被应用于与帽斗栎亲缘关系最近的高山栎组植物化石Q. preguyavaefolia中,重建了时代为晚上新世的两个化石点的古大气CO2浓度,结果与同一时期他人的重建结果基本一致(图4)。这说明气孔频度与大气CO2浓度的正相关关系也是重建古大气CO2浓度的一种可靠途径,这一关系为古大气CO2浓度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研究结果以A new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CO2 and stomatal frequency in Quercus guyavifolia (Fagaceae): a potential proxy for palaeo-CO2 levels 为题发表于植物学期刊Annals of Botany。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030212)和“973”项目(2012CB821901)的资助。(来源: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