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撰写的大型综述性文章“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学习型医疗卫生体系,让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最佳诊疗结果”,于2015年10月10日在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上刊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及其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现状、与英美及印度等国的对比分析,深刻剖析了在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应如何通过全面提高国家临床研究水平,构建学习型医疗卫生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最终以最小的花费,让数亿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最佳诊疗效果,有效遏制日益增加的慢病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沉重负担。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人群中的“头号杀手”,其造成沉重疾病负担和巨额经济负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9亿,而其日益加剧的流行趋势更令人担忧。尽管我国在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心血管领域的医疗服务仍面临着诊疗质量亟待改善和临床研究证据匮乏的双重挑战。
该综述由科技部资助,全面评价了我国医疗实践和临床科研中“有据不依”与“无据可依”并存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新医改”和“临床大数据”的政策和技术机遇,提出了应对建议——立足已有平台并借鉴美英先进经验,一方面通过加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驱动医疗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的不断推广和深化;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学习型医疗体系,提高我国重要临床相关科研产出的能力,为指导国家卫生政策制定和适宜国人的诊疗策略选择持续提供可靠证据。
该综述的第一作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蒋立新教授认为:上述策略建议如果能得以实施,不仅对我国心血管领域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还将对其他疾病的防控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并有望向世界,特别是同样面临持续加剧的慢病负担的发展中国家,展示值得借鉴的“中国模式”。(来源:新华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