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在宇宙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
近代宇宙学研究表明,宇宙在极早期曾经历过短暂的剧烈膨胀过程,被称为暴涨。大爆炸引力波正是时空在这一暴涨时期量子效应产生的涟漪。在此理论框架下,原初引力波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特殊的偏振模式信号。3月18日,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声称,南极BICEP2望远镜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信号,但这一结果与去年欧洲空间局公布的普朗克实验卫星观测结果不一致。
宇宙早期相关问题是当前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一大热点课题。多年来,高能所宇宙学研究团队在研究员张新民的带领下,逐渐建立起一套“精灵反弹宇宙学”的理论新体系,并基于有效微扰场论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来自宇宙创生时期的扰动信息。在此基础上,高能所研究员夏俊卿等人基于BICEP2数据,并结合普朗克观测数据进行了整体拟合分析。结果显示:之前提出的反弹暴涨模型为BICEP2与普朗克实验观测提供了统一的诠释。
美国物理学会主编的《物理》杂志日前发表综述文章称:“如果将来更多的实验证实BICEP2和普朗克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那么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源自一个收缩的时空,并在暴涨时期之前发生了一次反弹,使得宇宙的有效初始条件发生改变。”(来源:中国科学报 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