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员在刊登于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新研究中,提出了晚更新世中期最古老印度次大陆动物区系连续性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印度南部哺乳动物群在过去20万~10万年的连续性表明,这些物种很可能比全球许多区域的物种更能容忍冰川、火山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干扰。
晚更新世时期哺乳动物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灭绝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科学家通常将哺乳动物灭绝与气候变化和人类狩猎联系在一起。然而直到最近,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被限制在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地区,并没有在印度次大陆进行重建时间线工作。
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与艺术历史研究实验室Michael D. Petraglia及其同事鉴别,并测定了保存在来自印度南部中晚期更新世沉积物序列内的动物化石,从而研究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存在对于哺乳动物物种的影响。沉积物序列是随着时间推移积累的沉积物层,可以呈现一个区域的动物群的出现和灭绝。这组作者追踪了20万年前至今的物种密度以及空间分布,这期间经过了几个重大事件,包括两个冰期—间冰期周期、一次火山超级爆发,以及现代人的到来。
结果显示,来自至少10万年前的21个哺乳动物群中的20个在今天的印度仍然存在,其中一些甚至能追溯到20万年前。这些结果跟南亚的化石记录趋势类似,但是与美洲、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更高灭绝水平形成了对比。印度的许多现存物种的地理范围变化表明,它们可能通过撤退到相互连接但破碎化的镶嵌型栖息地从而存活下来。
作者说,亚洲热带地区的哺乳动物种群的这种长期存活可能依赖于相互连接的镶嵌栖息地,而在研究灭绝原因时,还应该考虑生态压力的区域差异。相关数据还暗示了印度目前的哺乳动物保护,在这个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不断增加的生态界限可能增加某些物种面临的危险。(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