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近期在东北黑土农田细菌群落结构地理分布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
《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物化学》杂志。
受气候、开垦年限和农田管理措施等影响,东北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规律性地理分布,即总体呈现南低北高趋势。但之前学术界对黑土土壤微生物是否存在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不清楚。
为此,研究人员在南起辽宁昌图北至黑龙江讷河的东北黑土带上,采集了26个农田土壤样品,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成功解析了东北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共获得35万多条细菌序列,包括至少35个细菌类群,其中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7个菌门细菌为黑土农田优势微生物。
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农田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优势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受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双重影响,且土壤pH的作用强度大于土壤有机质。此外,地理距离也是影响黑土农田细菌群落结构的另一重要因素。高纬度高有机质含量的黑土,相对具有更高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