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riya Moorjani 来源:《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3-8-13 15:57:58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印度人口曾存在重要转变
——透视种姓制度的前世今生

ANI-ASI族群混合时间(年)
 
原始北印度人(ANI)和原始南印度人(ASI)最初广泛通婚,后来开始坚持同族婚姻模式。
 
图片来源:Moorjani et al., Am J Hum Genet (2013)
 
原始北印度人和原始南印度人的族群混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竟如此普遍,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几乎每个群体中都留下了它的印记。
 
“在印度,我们欣赏巨大差异之间的共性。”著名作家Shashi Tharoor曾这样描写他的祖国,“我们的土地重视归属感,而不是血缘。”的确,拥有12.4亿庞大人口数量的印度是世界上种族最多的国家之一,有700个种族和语言群体,如果以不同的方式统计,可能还有更多。如今,这些群体中的大多数都很好地保持着各自的传统,只有很少人会与外界通婚。不过,一项新的研究得出结论称,几千年前,整个次大陆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通婚的时期,使其人口基因彻底重新洗牌,并留下了清晰的痕迹——即便在如今最孤立的部落基因中也是如此。
 
近些年,现代印度人的基因研究提供了许多对这个庞大国家(拥有占世界近1/6的人口)古代历史的新见解。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David Reich领导的团队,于2009年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今天的大多数印度人是两个主要族群的后裔:原始北印度人(ANI,很可能是在8000年前或者更早时由中东、中亚和欧洲移民至次大陆)和原始南印度人(ASI,在次大陆土生土长,并在该地区生存了更长时间)。该研究还显示,这两个族群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开始混合,但是具体时间并不明确。
 
Reich和同事与来自海德巴拉科学和工业研究中心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理事会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旨在更深入地研究现代印度人的基因。他们同时使用新得出以及之前发表的基因数据——来自代表73个种族和语言群体(其中71个来自印度,2个来自巴基斯坦)的571个人。在1974年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前,巴基斯坦被看做是印度的一部分。该团队利用一些强大的统计方法分析了这些人之间的遗传差异。该分析包含受试者DNA中将近50万个基因标记。
 
8月8日发表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的结果描绘了一个复杂的图景:从4200年前开始,之前几乎一直互相独立的ANI和ASI族群开始通婚,异族婚姻可能持续超过2000年。然后,在距今约1900年前或者更晚一些,通婚模式发生了急剧变化。当地居民拒绝与其他群体通婚,并采取了一种被研究人员称为同族婚姻的文化模式,婚姻只限于同一个民族或者社会群体。
 
“这时在印度存在一个重要的人口转变,从普遍的人群混合地区转变成了由于同族婚姻而少见人群混合的地区。”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Priya Moorjani如是说。
 
研究发现,这次模式转化的迹象可以在今天现代印度人的基因组中清楚地看到。比如,ANI祖先的百分比范围包括在印度北部Pathan族群高达71%的比例,以及在印度西南部Paniya族群17%的低比例,这意味着即使在最封闭和实行同族婚姻的族群中,其混合的程度仍旧是可以测量且显著的。
 
“ANI-ASI族群混合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它竟如此普遍,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几乎每个群体中都留下了它的印记。”Moorjani和她的合作研究人员如此写道。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模式呢?研究团队指出,其通婚时期与印度产生巨大社会动荡的时期有所重叠,这些动荡时期包括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兴盛于印度次大陆)的崩溃,以及大规模人口迁移、吠陀宗教(现代印度教的前身)的兴起。但是在距今1900年之后,印度的种姓制度成为一个主要的文化力量。研究团队基于其新的基因发现,并通过古代宗教文献证实了该结论。种姓制度严格划分了4个社会阶层,婆罗门在顶层,而首陀罗在底层。阶层之间不允许通婚。吠陀经典是印度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以及古老印度教的创始文件,在其可能于3000年前编撰的早期部分中并未提到种姓制度,在很久以后才发现相关内容。
 
Moorjani称,4级的种姓制度系统只有在很久以后的附录中才被提到,符合遗传学的证据。
 
英国剑桥大学的人口遗传学家Toomas Kivisild称,该研究“是很谨慎并精心完成的”,“对理解导致印度种姓制度同族原则的复杂的人口发展过程有着显著意义”。
 
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的遗传学家Lynn Jorde称研究结果是“吸引人的”,但提醒称,这些结论需要来自印度次大陆更多地区的大量样本来证实,同时需要使用所有被研究对象的整个基因组的完整DNA序列。
 
研究团队也认为需要做更多的事,并表示,对史前墓葬的古代DNA研究——可以使科学家得到古代族群混合的更精确图像——将是未来研究的第一步。(苗妮)
 
背景链接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中国科学报》 (2013-08-13 第3版 国际)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