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记者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吕厚远、博士后徐德克等人的最新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冰期向间冰期转变的过程中,东亚地区的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000~4000年,提出了热带海洋和北半球高纬度气候驱动海—陆气候转暖不同步的新认识。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现有全球气候变化格局是在地质时期长期演变的背景下形成的,但古气候学家们对地质时期冰期向间冰期转暖过程中海洋和陆地是否同步转暖了解甚少。
吕厚远学科组利用对东海冲绳海槽钻孔的孢粉、有孔虫和长链烯酮的分析,在相同的时间标尺上分别建立了4万年来陆地和海洋气候变化序列。孢粉记录的陆地植被变化结果表明,陆地气候在距今约1.5万年前突然升温;而有孔虫和长链烯酮生物温标记录的海水温度变化则显示出东海冲绳海槽区海水温度早在约2万~1.9万年前就迅速升温。分析结果揭示出末次冰消期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000~4000年。
进一步研究发现,约2万年前,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增加, 导致热带海洋接收更多热量,信风增强,加强了自东向西的赤道暖流,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变暖。变暖的海水通过黑潮暖流向北运动,使东海—冲绳海槽区域海洋在约2万~1.9万年前迅速升温;而向南的海水也最终造成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迅速变冷。
“该发现揭示了全球不同地区海洋与陆地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可能存在复杂的超前或滞后关系。”吕厚远说,相关研究可以极大地提高气候模型的预测能力,促进对东亚季风区气候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的认识。(来源: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