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文金等 来源:《古脊椎动物学报》 发布时间:2013-1-30 11:04:06
选择字号:
研究获西秦岭志留系/泥盆系界线鱼类化石新证据

图1:西秦岭普通沟剖面志留系/泥盆系过渡带中的棘鱼类代表(赵文金供图)


图2:西秦岭普通沟剖面志留系/泥盆系过渡带中的花鳞鱼类代表(赵文金供图)


图3:西秦岭普通沟剖面志留系/泥盆系过渡带中的软骨鱼类及盾皮鱼类代表(赵文金供图)

西秦岭是开展华南板块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层序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近几年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文金研究员及其团队在西秦岭地区开展了有关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的研究,有关该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界线附近化学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已于近年公开发表了,之后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始致力于该地区鱼类微体化石的研究。通过野外采集鱼类微体化石样品、大量的实验室工作和对鱼类微体化石的详细研究之后,该课题组发现:在西秦岭普通沟剖面的志留系/泥盆系过渡带(包括羊路沟组上部和下普通沟组下部)中产有丰富的鱼类微体化石,除已于1998年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的一些棘鱼类微体化石材料以外(图1),还有花鳞鱼类(图2)、软骨鱼类及盾皮鱼类(图3),这些鱼类微体化石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鱼类微体化石组合:羊路沟组合和下普通沟组合。通过与波罗的海等地区鱼类微体化石带的对比,羊路沟组合和下普通沟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晚期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早期。西秦岭地区志留系/泥盆系过渡带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等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该区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的精确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学证据,并为国际上海相与非海相地层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方面的有力支持。赵文金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在《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一期(50卷4期)上。
在以往界线层型的生物地层学研究中,脊椎动物很少涉及,而主要是以无脊椎动物及其微体化石为研究对象。近三十年来,由于脊椎动物微体化石主要是鱼类微体化石研究在国内外的大力开展,特别是在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328项目的推动下,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加强了鱼类微体化石生物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以及建立鱼类微体化石组合带乃至生物带的研究,并已在欧美澳古生代中期特别是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的地层中建立了鱼类微体化石组合序列,更在一些成熟岩段如波罗的海周边地区泥盆系建立了鱼类微体化石生物带,使其在地层划分对比的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古生代中期的脊椎动物微体化石主要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鱼类(包括无颌类及传统意义上的鱼类)的鳞片、牙齿、齿旋及头胸甲镶嵌片等微小部分,它们与鱼类大化石相比具有化石小(一般小于1mm)、易于从岩屑中找到完整的化石,数量大、适合于开展组合序列研究,演替快与可比性强、适合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等优点;而与其它无脊椎动物门类的微体化石相比则具有在地层中分布广(不同相区均有发现)、门类多、全球广布性等优势;此外,它们常与其它无脊椎动物门类化石共生,含鱼化石的地层时代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证。上述特点,使它们在地层的划分对比中起着其它门类生物化石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分有助于界线层型的生物地层学研究。
自1984年王念忠首次记述华南泥盆纪鱼类微体化石以来,我国在鱼类微体化石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和重大进展。近30年的时间里,在志留纪和泥盆纪鱼类微体化石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了解了我国志留纪-泥盆纪鱼类微体化石的全貌,并初步建立了志留系、泥盆系鱼类微体化石组合序列框架;在开展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鱼类微体化石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利用鱼类微体化石开展界线层型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在鱼类微体化石研究工作中的积累,为依据鱼类微体化石开展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层型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及古脊椎所“十二五”重点部署项目资助。(来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