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嘉炜等 来源:《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 发布时间:2012-6-12 14:09:04
选择字号:
AMP蛋白激酶发生核苷酸依赖性构象改变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 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了题为“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undergoes nucleotide-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s”(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发生核苷酸依赖性的构象改变)的研究论文。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 学院的吴嘉炜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强化部,2003年回国后受聘于清华大学 学院,组建结构生物化学实验室。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蛋白质分子的微管结构基础上研究其调控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先后在Nature、Cell、JBC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201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磷酸腺苷(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在细胞内行使能量代谢调节的蛋白激酶。它主要的特征是能与AMP结合,通过AMP感受细胞能量状态来维持真核细胞的ATP生成和消耗的平衡,即能量稳态。同时,AMPK在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建立和稳定细胞极性、调节动物寿命、调控生理节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2009年,吴嘉炜研究小组曾在AMPK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相关论文“AMP激活的蛋白激酶自抑制机制的结构特征”(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autoinhibition mechanism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解析了两个包含激酶结构域的AMPK片段结构,并详细研究了单磷酸腺苷(AMP)调节AMPK激酶活力的动力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个新的AMPK活力调控模型。这一研究为Ⅱ型糖尿病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在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能量感受器AMP激活蛋白激酶通过AMP结合γ亚基上变构激活形成了异源三聚体复合物。哺乳动物AMPK核心共晶体结构揭示在ATP存在的情况下γ亚基的核苷酸结合位点3被遮盖。然而存在AMP时则结合到了核苷酸结合位点3上。诱变研究表明位点3和4对于AMPK变构激活至关重要。
 
新研究揭示了AMP可能在AMPK上的结合位置及相应的生理意义,为深入了解APMK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生物通 何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