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成功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加工的微柱阵列对单个细胞进行夹持固定,并进行机器人化探测,这标志着我国纳米操作机器人在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成果发表在《物理化学学报》上。
据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来源于医院的现实需求,即在淋巴癌的靶向治疗中存在同一种药对某些患者有效,而对另一些患者无效的现象。这种情况使临床治疗中对症下“对”药变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为此,亟须研究产生耐药性差异的分子机理,进而指导实现临床的个性化用药。
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北京307医院淋巴瘤科开展了此方面的探索研究,其基本出发点是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以单细胞为对象开展研究,并获得了上述进展。
业内专家认为,该思路相比于传统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传统的生化实验多在试管中进行,其实验结果反映的是来自许多细胞大量分子的平均活动行为,即集群平均效应。生物体自身之间的差异也由于该效应而被淹没于整体之中,这正是导致药物疗效差异的根本原因。纳米操作机器人则是对单个细胞开展探测,这对传统的集群平均是一种有益补充,更容易发现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分子个性和细胞个性。
据了解,纳米操作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新分支。传统机器人技术以提高效率、减轻人的工作量为目的,多用来完成人有能力但不愿意干的工作,比如焊接、搬运等枯燥、高重复性劳动;而纳米操作机器人技术则以扩展和提升人的能力为目的,主要去执行极端尺度下人们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原子精度定位、分子力测量等任务。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开展淋巴癌靶向治疗差异机理研究正是用机器人技术提升人的能力、在细胞表面进行原位探测和操作的具体表现。(来源:中国科学报 邱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