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携带病毒的载体,跳蚤因曾经几次导致人类大量死亡而臭名昭著。首都师范大学
学院博士高太平等发现了来自中生代的原始跳蚤化石,并推测其可能寄生在当时的有羽恐龙、翼龙或中型哺乳动物身上。不久前,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从整体上看,原始跳蚤与现生跳蚤非常相似,但体形却是现生跳蚤的10倍左右;喙特别发达,长度达5.15毫米,在电镜下能看到成排的锯齿结构;触角较短,复眼略微退化;足细长,其末端前跗节上有很锋利的爪,胫节上有一排整齐粗壮的刺;全身布满了向后伸长的毛。这些结构为其寄生生活奠定了基础。
基于这些特征,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新科——似蚤科(Pseudopulicidae),描述了两个新种——侏罗似蚤(P.jurassicus)和巨大似蚤(P.magnus)。
“它们与现生跳蚤的关系非常紧密,可能是蚤目的祖先类群。”高太平说,“与现生跳蚤比较,这些巨型的外寄生昆虫看上去极为凶残。”
对比当时那些像老鼠一样娇小脆弱的哺乳动物,研究人员认为,原始跳蚤更可能寄生在有羽恐龙和有羽翼龙身上。而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白垩纪后期哺乳动物的大量出现,才逐渐转移到哺乳动物身上,从而也引起了自身的一系列结构变化,比如体形变小、长喙变短、头部更加特化等等。
据了解,中生代体外寄生昆虫化石极为稀少,分类地位也比较模糊,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停顿状态。此次描述并命名的两块昆虫化石来自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地层,保存非常完整,在近20余万件化石中仅发现了2块。上述工作对了解最古老的外寄生昆虫和寄主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月29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等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对3类未命名巨型跳蚤类群的相关研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由中科院和我校两个不同的科研团队各自发表两篇有关原始跳蚤的论文,反映了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关注程度。”论文责任作者、首师大教授任东表示。(来源:中国科学报 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