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 研究所、北京医院、广西妇幼保健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tic correction of β-thalassemia patient-specific iPS cells and its use in improving hemoglobin production in irradiated SCID mice”的文章,利用iPS技术获取了β-地中海贫血症十几株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并对其中四株iPS细胞系进行了多能性鉴定,这将有助于β-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相关成果公布在《细胞研究》(
Cell Research)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 研究所高绍荣研究员和北京医院的杨泽教授,高绍荣研究员曾首次利用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从而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这一成果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9年全球十大生物医学进展,并且也为中国干细胞研究赢得了话语权。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北生所王译萱博士,以及广西妇幼保健院的郑陈光。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高绍荣实验室的蒋永华,张楫钦,陈嘉瑜,姚超,刘胜,赵庆国和广西妇幼保健院的杜娟,陈科。
胚胎干细胞是由囊胚内细胞团建立的具有自我更新与多能性的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最受关注的应用前景在于为细胞替代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和药物筛选提供细胞来源。但是胚胎干细胞来源极其有限,并由于其个体特异性易带来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因而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胚胎干细胞在组织替代和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前景。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是指在分化的体细胞中过表达特定的关键转录因子,从而使体细胞重编程,产生多能干细胞的技术。病人特异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产生为遗传性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稳定的细胞来源,而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与传统的基因打靶技术的结合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四聚体α-链/非α-链之间失去平衡所引起的一种溶血性遗传病。在临床上,β-地中海贫血症可以分成重型、轻型、中间型和HPFH四种类型。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又称为Cooley氏贫血,通常由β-珠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造成。β-地中海贫血症是国内长江以南各省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遗传病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以β-地中海贫血症为疾病模型,运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从一位β-41/42纯合子贫血症病人的体细胞诱导获得了十几株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并对其中四株iPS细胞系进行了多能性鉴定。同时,根据该遗传病的基因突变,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定点修复突变位点,得到了修复正常的iPS细胞系。
最后研究人员将病人特异的iPS细胞系和基因修复的iPS细胞系分别进行体外定向造血分化,并建立了体内移植的小鼠模型。与病人特异iPS细胞分化得到的造血祖细胞移植组小鼠相比,移植修复后iPS细胞来源的造血祖细胞的SCID小鼠在放射性照射后,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能较快恢复到正常值,并产生出正常的人的β-珠蛋白。这项工作为最终利用iPS技术治愈β-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奠定了基础。 (来源:生物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