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吉耀等 来源:《肝脏病学》 发布时间:2012-10-22 16:06:27
选择字号:
新方法实现无创诊断肝纤维化
 
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王吉耀带领的肝纤维化研究小组,经过十余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靶向于整合素αvβ3受体的分子影像可识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肝脏病学》上。
 
据了解,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进展至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因此,早期识别肝纤维化的存在,在慢性肝病的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决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时,除了参考肝脏炎症情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是否存在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程度。
 
目前,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但由于它们是有创检查,可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不适合用于进行慢性肝病患者的筛查、随访疾病进展及治疗效果。此外,标本的取样误差、观察者之间诊断的不一致等都影响了肝纤维化的诊断。因此,目前临床上缺乏理想的可准确识别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方法。
 
自2005年起,王吉耀小组开始开展“靶向分子影像学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运用”研究。研究人员利用代表不同发病机制的多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发现肝组织内整合素αvβ3受体的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或缓解而增加或减少。同时,他们利用免疫荧光双染色的方法,进一步识别了在纤维化的肝组织中表达整合素αvβ3受体的细胞主要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合成了针对整合素αvβ3受体的cRGD环肽,利用SPECT影像的方法显影同位素标记的cRGD环肽在大鼠肝脏内的结合情况。他们发现,随着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cRGD环肽在肝脏内的结合量逐渐上升。因此,该方法可识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
 
相关专家认为,该研究用靶向分子影像学方法,为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王吉耀表示,目前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延伸,今后将可能运用于临床上随访慢性肝病患者的预后、决定其治疗策略、评估治疗效果等多方面。(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