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毅敏等 来源:《纳米毒理学》 发布时间:2011-7-1 11:41:01
选择字号:
钛酸纳米材料毒理研究获新进展

图1. 三种钛酸纳米材料nanotube I, nanotube II, and nanoplate的TEM结果图

图2. 纳米材料P25, nanotube I, nanotube II, and nanoplate的毒性研究结果:(A) MTT assay, (B) GSH assay, (C) comet assay
迅猛发展的纳米科技为社会带来极大市场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最近,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朱毅敏课题组,通过与陈韦课题组进行合作,在具有杀菌功能的钛酸(H 2Ti 3O 7)纳米材料体外毒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发现,三种不同形貌的钛酸纳米材料:Nanotube Ⅰ, Nanotube Ⅱ, Nanoplate,杀菌效果都明显优于传统TiO 2杀菌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结果表明,Nanoplate对人喉癌细胞HEp-2的毒性最小,毒性产生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激活导致。
进一步研究表明,钛酸纳米材料的形状和长度仅仅影响其对人体细胞的毒性而不会影响杀菌效果,因此通过控制钛酸纳米材料的形状和长度可以获得具有较强杀菌效果而对人体毒害较小的纳米材料。
本工作通过可控制备纳米材料,实现了纳米材料的功能强化,同时减低或消除其毒害作用,并有可能推广到其它纳米材料上,为纳米材料的有效、安全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工作最近已在国际杂志《纳米毒理学》( Nanotoxicology)在线发表。
此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大力支持。(来源: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