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员等在鉴定出可区分银鲫不同克隆系的分子标记,证实银鲫同时存在单性雌核生殖和有性生殖双重生殖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银鲫双重生殖方式,从D系银鲫(♀)与A系银鲫(♂)交配所产后代中筛选出少数优良个体,再经雌核生殖增殖扩群,经多代生长对比养殖试验评价培育出来的水产新品种。
最近,该实验室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遗传特征进行了染色体计数、Cot-1 DNA荧光显带核型、微卫星DNA标记、AFLP标记、转铁蛋白等位基因序列以及线粒体DNA全序列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核基因组与A系银鲫的核基因组相同,而线粒体DNA全序列与D系银鲫的线粒体DNA相同。由此揭示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一个新的核质杂种克隆,其形成的机制是A系银鲫的精子在D系银鲫的卵质中经雄核发育产生。人工繁育实验及其连续七代的微卫星DNA和AFLP标记分析表明,异育银鲫“中科3号”仍然保留了单性雌核生殖的能力,产生遗传性状与其克隆繁殖用的核质杂种母本完全一致的后代,遗传性状稳定。这一新的发现对开拓银鲫的遗传育种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由此产生的核质杂种克隆避免了在人工诱导雄核发育和核移植中使用的辐射和物理休克所造成的遗传和发育损伤;其次,这一发现还有助于了解单性脊椎动物克隆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对研究其它单性动物的进化遗传学和生态学也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主要由王忠卫副研究员等完成,通讯作者为桂建芳研究员,相关论文已于近日以Research article在线发表在《BMC研究笔记》(
BMC Research Notes)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